第九十章 外商再来 (第2/3页)
他心情倍好,跟着他种了苜禾1号的职工,也时常忍不住跑去棉花田里嘚瑟。
“今年棉价怎么样啊!”
“每公斤11块左右。”
“哟,涨了点啊,一亩也能卖个2000块钱。”
“比不上你们种草的。”
“哎呀,也差不了多少,说是亩产2.5吨干草,哪有那么容易啊,我前两茬就只收了1.2吨,这一茬也明显减产了,全年能收2吨就不错了。”
种棉花的职工别提有多酸了,2吨那也是2000多元钱。
想他们种棉花,还得一朵一朵的手工区采棉,最后下来也只能卖2000多点。
但棉花成本多高啊!
亏死了!
现在想改种苜蓿都只能等明年了。
还不知道有没有种子。
但没过多久,苜禾农牧的外贸大单传到了兵团农业局。
苜蓿出口给岛国3300元每吨?
与岛商签订26万吨外贸大单?
畜牧处的唐勇人懵了,随后又把信息分享给了邹庆,两人聚在一起面面相觑。
邹庆想了想,向唐勇说道:“兵团也有很多饲料加工厂,要不也考虑引进一下加工设备,向国外出口苜蓿?”
唐勇摇了摇头,道:“与饲料工业相比,苜蓿加工业的运营难度比你想象的更大,经营一个万吨级的加工厂要比经营一个十万吨级的饲料厂要难得多。”
“苜禾为什么能行?”
“苜禾的原料极为稳定,基本不与农民打交道,交易成本低。
而兵团需要发动职工种植苜蓿并保证较好的收益,交易成本很高,收购来的原料质量也千差万别,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
在浮躁的市场情绪下,像辉煌种业、兵团这样理智的企业和组织并不少。
很多企业都经历了市场的毒打。
奶牛场不收苜蓿,农民不愿意种苜蓿,加工出来的草产品也不符合出口的标准。
这些草业的拓荒创业者,坚守苜蓿产业多年,经历过低估、彷徨和失败。
苜禾的出现就像是黑暗海洋中的一盏明灯。
但这灯太神秘了。
很多人对其都是一知半解。
有的认为苜禾是种子牛逼,有的知道苜禾机械化和加工技术一流,有的推测其没有原料困扰。
苜蓿商品草企业各自打探着消息,渴望从苜禾身上找到生存发展的秘诀。
九泉,嘉禾集团。
郭阳也没想到只是一次融资,居然会引发这么大的关注。
连国粮和农发集团也承受不住舆论的压力,多次联系郭阳。
尤其是农发集团的尤复先,已经学会了调侃了,小老弟,要不要出海玩啊?
华夏农垦在非洲有十几个农场,要不南美也行?
郭阳被弄得哭笑不得。
但还是委婉拒绝。
在种植业版块,嘉禾现在还没到出海的时候,国内的大片资源都还没开发完呢。
从上到下,舆论的热度有点消散的迹象,国粮的庄可和农发的尤复先刚准备松口气。
郭阳又嘿嘿的说道,
“苜禾农牧第三茬牧草正在收割,新鲜的外贸订单即将出炉。”
“这次的订单只会比上次的更大!”
庄可和尤复先已经麻木了,只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