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二十七章 你才知道旱吗?旱了一夏天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二十七章 你才知道旱吗?旱了一夏天了! (第2/3页)

   透过窗户,往日清晨还能望见祁连山上面的积雪,如今积雪也看不见了。

    航拍无人机已经迅速到位。

    配合天禾的技服人员,如今西北各地农业区都有航拍无人机的身影。

    各种数据也汇总到了郭阳这里。

    酒泉旱情还算好的。

    甘、陕、宁、青、蒙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旱情。

    河西部分沿山地、山旱地玉米植株枯黄,部分川区雌雄穗发育受阻。

    陇中部分地方马铃薯出现叶片萎蔫和干枯,中药材长势也较差。

    陕北大部及关中东北部也都出现了严重的旱情,有数万农村人口,和两万多头大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还有些玉米直接干死了,

    也有农民早早见形势不对,就把玉米苗子砍了拿去喂牛,免得干狠了不好砍。

    宁省南部山区35万人出现饮水困难,近10万人靠远距离挑水度日……

    这甚至一度让人想到了1929年。

    那一年西北大旱,有人说是百年不遇,有人说是三百年不遇的大荒年。

    直至今日,西北当地依然流传着这样一首当年的民谣。

    “民国十八年,来人吃人来狗吃狗,鸦儿雀儿吃石头,老鼠饿得没法走……”

    200多万人活活饿死,300多万人逃离家园,剩下的吃树皮,观音土等等。

    左公柳也是在那三年里砍伐殆尽的。

    但从天禾传回来的信息来看,目前大部分地区都还是好的,没有出现大面积减产和绝收。

    引大入秦、桃山引水、景泰川电力提灌、各种灌溉渠道、水库等等完善的水利设施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而在这之外,膜下滴灌、干播湿出等各种技术的应用,以及品种的进步,也让农业抵御旱灾有了武器。

    在宁省中卫,当大地一片焦黄时,种在碎石里的硒砂瓜,仍然有可喜的收成;

    在定西,依靠着更耐旱的马铃薯品种,中北部黄土高原干旱区多数马铃薯种植户还保留着丰收希望;

    在景泰干旱山区,砂石缝中也生长着一种特有的小麦——和尚头,即使干旱,依然还能保留着收成;

    在春小麦区,农大培育的‘西旱1号’春小麦,也即将迎来收获;

    在金昌的农场里,天玉8号全株青贮玉米展现出了极强的耐旱性;

    在河西走廊,天禾耐旱的、大豆、玉米,也靠着生命的本能和极少的节水滴灌,维持着不多的墒情;

    在戈壁上的日光温室里,番茄、辣椒、黄瓜、茄子……果蔬王国依然丰富着人们的餐桌。

    所以,这个时代即使再怎么干旱,吃的总是不缺的,还不至于让人陷入绝望。

    在有限的水资源里,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是一种成就。

    只是还不够。

    尤其是对嘉禾来说。

    西北春小麦区的天麦1号面临大面积减产,旱区的天玉1号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有些地区的蔬菜更是损失惨重。

    而且这还只是七月中旬,八月份的情况还不知道。

    如果再旱下去,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只会越来越多。

    郭阳回过神来。

    有了无人机提供的旱情数据,对于整体的抗旱减灾是极为有利的,至少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小精灵也在这种高强度的应用中,反馈了众多的使用数据。

    郭阳突然间想到,沙海的情况怎么样了呢?那七口沙漠里的自流泉还在不在?于是他拨通了陆汉斌的电话。

    “今年荒漠区的刺蓬、梭梭等荒漠植物长势很差,栽植的梭梭林为适应干旱环境,也开始萎缩变得矮小。”

    “飞播的牧草长势也很差,很多都枯死了。”

    陆汉斌笑道:“但沙棘和红麻的情况很出乎意料,根系扎得很深,感觉比梭梭还要耐旱。”

    郭阳问:“青土湖那几口自流泉呢?”

    “还在。虽然石羊河和红崖山水库都很缺水,但青土湖这边的湿地范围没怎么受到影响。”

    “甚至因为瀚海红麻的存在,植被反而更茂盛了,感觉就像是一抹小小的绿洲。”

    陆汉斌也极度不可思议。

    景电二期调的水进了红崖山水库,但沿途的农业灌溉和损耗就用掉了绝大部分,梭梭林还要取水浇灌。

    相当于上游几乎没有来水。

    在干旱的沙漠环境里,水份蒸发是极为恐怖的。

    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靠着几口自流泉的涓涓细流,整个湿地的环境却维持住了。

    “就是再不下雨,和大领导的两年之约很可能完不成。”

    “能有现在的局面就不错了。”郭阳说道:“上次大领导是九月中下旬来的,这还有两个月时间。”

    陆汉斌说:“也是,总不可能一个夏天都不降雨吧!”

    “天热,干活的时候注意员工安全。”

    夏季,沙漠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抗旱浇水。

    人工种植的一两年生梭梭林,还抵御不了太久干旱,需要进行人工补水,不然就只能枯死。

    烈日下浇水的滋味也不好受。

    很多人还不习惯做防晒措施。

    一不注意,就可能撂翻一两个年龄偏大的工人。

    不过瀚海红麻和沙棘的生命力,以及涵养水源的能力,依然超出了郭阳的预计。

    那几口自流泉大概率是来自沙漠边缘的地下水,水量很小,能坚持到现在,除了沙棘和红麻的能力。

    郭阳想不出还能有其它什么原因。

    这两种植物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尤其是在河流以及输水渠道的周边,既能减少水分蒸发,还能改善小气候,用处很大。

    但单这两种植物也不够,未来还得丰富类似的植物组合。

    “咚咚咚…”

    “请进。”

    当郭阳想得入神时,办公室传来敲门声,丰凯的蒲飞带着牧草机械部的柯天秀走了进来。

    “你们终于来了啊。”郭阳说道:“嘉峪关可天天都在催我。”

    从上次的座谈会结束后,嘉峪关就一直在紧跟着嘉禾的动向。

    知道郭阳在乎北大河的生态环境,为了表示诚意,嘉峪关在排污治理上已经动了起来。

    上游的镜铁山矿区生态修复工程,也已经开始在走招标的流程手续。

    听说嘉峪关私下里还做了一些准备。

    “这次去乌市,碰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人。”蒲飞的脸上带着些压力。

    “碰到谁了?”

    郭阳让两人坐下后,给两人各自泡了一杯红麻茶。

    “福田雷沃重工也有意向在乌市建厂,已经与广汇集团完成股份制合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