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油棕;楚雄;新的一年 (第2/3页)
”
一个多小时后,张世忠终于见到了嘉禾的老板。
一个个子高高的年轻人。
“你好,郭总。”
“你好,张局长,这两天有事在外面,实在是怠慢了。”
此时,郭阳也在打量着张世忠,个子不高,面容较黑,身材敦实,走路的步伐很快。
“是我不请自来,给你添麻烦了才对。”张世忠说道。
“走,到屋里喝茶。”
郭阳领着张世忠进了办公室,水也刚烧开一会儿,泡茶刚好合适。
坐下后,张世忠说道:“郭总,此次还是为了麻风树造林的事,此次国家的政策是个机会。”
“100万亩也不少了。”
郭阳将泡好的红麻茶放在张世忠身前,后者喝了一口,神色明显的舒展了一瞬。
“但我知道嘉禾还想在攀西拿地。”张世忠不屑的说道:“别的不说,造林这块,楚雄能甩攀西几条街!”
“剩下的面积,嘉禾也别去攀西了,全在楚雄发展!”
郭阳慢慢的喝了口茶,他也才从祁连山北麓的黑河源头回来。
“100万亩楚雄一年能栽完吗?”
“我也不吹牛。”张世忠说道:“最近八年,楚雄一共造林近400万亩,平均每年50万亩。”
“一年100万亩确实没有,但有嘉禾资金投入,100万亩绝对不成问题。”
“农民工返乡郭总清楚吧。”张世忠说道:“这恰好是机会,楚雄有这个组织动员能力,攀西绝对没有!”
郭阳沉吟道:“有些高山陡坡不适合经济林,楚雄短时间内能完成流转吗?”
“能,绝对能!”
“这我可以保证!”
张世忠声音洪亮,隔着办公室都能传出老远。
“我从1973年近林业局工作,走遍了彝州的山山岭岭,干过驾驶员,当过伐木工,也做过县林业公司经理,楚雄哪里适合造林,哪里适合改造我全都清楚。”
“我能有今天,就是绿化造林工作做得好。”
“2000年,楚雄被国家林业部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2004年,被授予“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单位;
2006年,再次被国家绿委、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绿化造林先进单位”。”
张世忠一条一条的述说着楚雄在造林上取得的成就,也确实值得称道。
虽然这个荣誉每年都会颁发不少,但获取难度也不易。
至少攀西拿不出来这些。
都是干热河谷,造林难度同样很高,楚雄能做到,攀西做不到,这就是差距。
郭阳问道:“冒昧问一下,张局今年多少岁了。”
“56。”张世忠说道:“你不用担心我退休,嘉禾也不用担心楚雄的州长是谁。”
“换届不换绿化任务,绿化造林代代相传,这是楚雄从90年代就保持下来的传统。”
郭阳品茗着茶叶思索着。
原本倾向于攀枝,是因为其交通咽喉以及经济条件,造林上确实没有优势。
而楚雄近二三十年积累了大量植树造林的技术经验,随便去山上抓一个老农,可能都是种树专家。
迎着张世忠期望的目光,郭阳仍然没有给出肯定答复。
“张局,不是我不信你。”
听到这里,张世忠略微有些失望,以往这趟要白跑了。
这几年,愿意投资造林的企业本就少,何况是嘉禾这种超级大手笔。
楚雄十分需要这笔投资。
张世忠茶也不喝了,“唉,郭总,这次打扰你了,现在这100万亩楚雄会组织好的。”
在楚雄的能源林基地,采取的是与政府和农户合作的模式。
“张局,你别急,我还没说完呢。”郭阳笑了笑,一杯茶水再次奉上。
“100万亩只是第一期,事实上,楚雄今年能完成200万亩,嘉禾也能接,唯独造林成活率要保证。”????张世忠十分欣喜,干热河谷造林确实难,不懂行的,成活率可以低至10%。
但楚雄不在此列。
“郭总,你放心,只要嘉禾承诺的400元/亩种植费能按进度支付,200万亩绝对不是问题!”
“钱肯定不是问题。”
“好。”
张世忠突然又干劲满满,嘉禾的400元+国家100元补助,一共500元。
如果完成200万亩,那就是10亿元!
除了开矿和能源,楚雄何时能有这么大的农业投资!
这还没算配套的工厂!
张世忠忐忑的来,又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了楚雄。
当他把这个消息在州里宣布后,一州的人都把他当做英雄看待。
荒山坡,穷山沟,致富路。
返乡的农民工又一次变成了香饽饽,如果不能出去,能发家的地方就只能是那些山,那些地。
郭阳对楚雄的提速没那么乐观。
干热河谷,字面意思就是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这里栽麻风树最重要的是灌溉定根水。
郭阳不清楚楚雄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但嘉禾肯定不能放任不管。
一些必要的灌溉设施设备要准备,高扬程抽水机、管道,乃至于修建提灌站……
年关渐进,嘉禾却依然忙个不停,根本停不下来。
不过忙碌中也带着笑容。
不仅分红提前发了,连带着今年又多了两期分房的员工。
“靠!靠!靠!”
“牛逼,我就想问,还有谁?”
南繁基地的制种田里,繁育的、大豆种子还在茁壮生长,一个青年突然站起身来大喊大叫。
“程笛,什么事,这么激动?”
“我分房的名额确定了,员工分红今天总部也把钱打下来了!”程笛大声说道,生怕周围的人听不见。
一套房啊!
切!
其实他根本瞧不上。
他更在乎的是其中的身份和成绩认同,所以他才会高呼出声。
但其他人可没他这么镇定。
“靠!”
“牛逼!”
“恭喜恭喜。”
“靠,得请客吃饭啊!”
“请,一定请。”
今年31岁的程笛博士毕业才工作两年,但长时间的风吹日晒,让他年轻的脸庞被晒得黝黑。
在育种界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南繁南繁,又难又烦”。
种子在原生地和海南之间不断加代繁育,育种科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