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五章 在首都,他们眼里的余切(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十五章 在首都,他们眼里的余切(一) (第2/3页)

经历了一系列转手,成了教育部的宿舍楼。

    王晓波为啥住进去?

    因为他妈妈在教育部工作,爸爸是人大的哲学教授,因此他从小跟着父母的工作调动,不断迁移自己住处,确实也像是这一窝燕子一样,迁到了大仓木宿舍。

    要不怎么会怜爱这些燕子们呢?

    所以在今年春天,燕子来了大木仓宿舍筑巢、生孩子之后,王晓波就养着燕子一家,以至于到了秋冬天,燕子都不愿意走。

    除了50后王晓波,大仓木宿舍还住着一个叫汪国珍的50后——被分配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

    于是,这两个人经常早上一前一后买早点,不同的是,王晓波异常邋遢,而汪国珍衣冠楚楚。

    余切?

    王晓波在心里边儿念这个名字,总觉得熟悉,他找来最近看过的文章,很快翻出了《天若有情》这一篇小说。

    哦,这个人。

    听说,这一期的《红岩》十分抢手,就是因为这一篇小说,确实好看。

    杂志上还有余切另一个短篇小说《高考1977》,但是王晓波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因为他觉得考大学有手就行。

    王晓波是人大的,难道现在还有人考不上人大吗?

    既不要什么手法,也不要什么特别的题材……王晓波就喜欢这种小说,他讨厌一切表面上伟大的事儿。

    “这个余切有点意思,就在燕大读书,居然还是个学生!”

    “但是,我是个堂堂人大讲师,也不好直接去找他聊天,我就写那么一篇评论他的稿子,看看能不能出版。”

    于是,王晓波缩回了家里,继续开始创作他的小说《黄金时代》,这是一系列很难评价的作品,个人风格极强,类似于夹叙夹议的杂文集。

    王晓波写道:“我在83年秋冬天,碰到一个叫余切的作者的作品《天若有情》,我发觉他最擅长的,是把一件人人都有的感情,写得极具哲学意味……”

    “比如一只蚂蚁从桌子的这头爬到那头,他会写上三千字,还得配上脚注和哲学家的名字。”

    “我就不太一样,觉得这是自找麻烦,大家都以为这个《天若有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