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15) (第2/3页)
足,纲粮就有可能不足,东南各路的常平仓也会无法补足缺额。一旦遇上大范围的自然灾害,东南各路就会成为火药桶。
在京师百万军民皆仰食东南的情况下,朝廷当然不会允许东南诸路有太多田地转产棉花。
在韩冈的眼中,粮食安全自然要比棉花更加重要,但在高额利润的引诱下,朝廷即使下达禁令,也无法阻止江南田主的向利之心。
更别说那些出身江南的官员,必定会为自家的利益而拼命阻止禁令颁布和执行,而地方上执行实务的吏员,也必定会出工不出力。
棉花的种植技术不可能不外流,江南也还有稻棉轮种的可能。只是在耕地上,江南不如西北多牲畜,但完全可以以人力替代。
政治手段,尤其是缺乏执行力的政治手段,根本不是经济规律的对手。从各种角度来看,江南开始大规模生产棉布,已经成了定局。
现阶段只有朝廷的和买手段来威胁,才能够几年内稍稍延缓江南开发棉纺业的脚步。
而对江南发展棉纺业的另一个阻碍,就是棉种问题。如今的棉花品种,对江南当地的气候能否很快适应,其实还说不准。据前往江南的不少行商探查得知,当地棉花的亩产量,现在普遍比陇西的平均水平还要低一点。
以江南的自然条件,棉花的亩产量尚不及陇西,可见棉种问题没有解决这个猜测,并非无的放矢——不过既然历史上江南地区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棉布生产中心,棉种问题不可能困扰江南太久。
在朝廷和买的威慑下,棉种的问题解决之前,来自西北的棉商们还有几年的时间可以供他们准备。
在韩冈看来,想要与江南棉产业相竞争,必须做到两件事,一件事是降低成本,另一桩则是扩大规模。然后才可以做到与江南一较高下。
扩大规模,首先就是扩大棉花的种植面积。
由于棉布通行于世,棉行这个区域姓的行会,影响力早已扩大到全国。
而以棉行为核心的雍秦商会在襄州,以及襄州至京城这一线的商业圈中,有着很重的份量,尤其是仓储转运,在襄州是独家买卖。这两年,从京城和襄州这两个中枢节点,同样将势力探伸到全国。
但棉花产地,依然局限在西北。其中熙河路发展得最好,秦凤次之,甘凉、宁夏则是刚刚起步,而在天山南北,适宜种植棉花的地方甚至更多,在种植规模上,西北还有很大的开发余地。只是由于地域广大,棉花和棉布的运输,要占去大量的成本空间。
这就使得棉行必须同时推进先进的织造工艺,在制造成本上压倒竞争对手。
新式的棉纺织技术,各色机器,甚至还包括蒸汽机在内,韩冈将每年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投入到了研发之中,而在他的引领下,同时也因为尝到了甜头,棉行的成员也都没有吝啬通过棉布赚取的收入。
有了机器,现在在棉纺工场中,织造的效率能够做到几十倍、近百倍的提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