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3章 接受杂志专访 (第2/3页)
善,苏韬将真正拥有自己的人才梯队,他们会成为自己事业发展最可靠的基础,因为他们都值得苏韬用心培养,完全信任。
肖瑜仰着脖子,将酒一饮而尽,抹了抹嘴,笑着说道:“我们已经商量好了,除了极个别有特殊原因的队员,其余人都想到三味堂工作。其实大家参加此次国际医疗援助计划,都是冲着三味堂良好的发展前景而来。我们这些学中医的人,虽然在各自的单位可以勉强养活自己,但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实在太难。三味堂是一个潜力无穷的平台,我们都希望能够加入其中,努力拼搏一下。”
苏韬在肖瑜的肩膀上轻轻地按了按,旋即朝廖华实看了一眼,他知道廖华实肯定在暗地里没少做肖瑜及其他队员的思想工作。
苏韬谦逊地笑了笑,道:“三味堂是个很好的平台,如今缺少的正是你们这样有理想和抱负的青年中医人才。至于那些暂时有困难的队员,三味堂的大门随时向他们打开。”
肖瑜叫了声好,笑道:“我们大家一起敬苏专家一杯,他用自己的努力,让中医成为人人羡慕和尊敬的行业,我们都得感谢他。”
苏韬心情不错,此次塔立吉克之行最大的收获并非获得最高国民勋章,或者得到萧副总理的认可,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最关键的是收获了一批值得信任、志同道合的伙伴。放长远来看,这些青年中医人才不出意外都会成长为三味堂最坚实的根基。
晚宴结束之后,在苏韬下榻的酒店商务套房内,苏韬接受《岐黄》和《杏林》两家专业杂志的专访,因为事先得知有这个专访,所以苏韬在宴会期间只是象征性地喝了一点。
《岐黄》和《杏林》这两家杂志是华夏国内医疗领域最大的杂志,尽管现在传统媒体的日子活得很艰难,但这两家媒体依然效益不错。因为他们依托卫生部和官方医药协会的支持,每家医院都会订购这两家杂志,不仅印刷量稳定,而且广告收入每年都在增加。
两名记者年龄都在四十岁以上,职务都是主编,由此可见,两家杂志对这次专访非常重视。
谈笑风生中,访问渐渐进入尾声,让两名记者很满意的是,苏韬非常健谈,比想象中要沉稳,给出的见解和理念,一方面年轻人的超前意识,另一方面也有与地位和影响力相匹配的沉稳从容。
《岐黄》的记者陈开生笑问:“苏专家,您现在不仅专注医生这个本职工作,还涉猎商业投资,甚至现在娱乐圈也有你活跃的身影,请问你会不会涉猎太多,导致精力分散呢?”
苏韬想了想,回答道:“你的提醒不错,如果一个人从事很多事情,绝对会精力分散。”他顿了顿,笑道:“但我年轻嘛,所以我并不觉得吃力,反而能激起我体内的潜力。而且,我做的每件事,看上去是东一锤子西一棒,但目标很明确,都是为了弘扬中医努力。比如三味堂连锁布局,是让更多的中医人才能给社会大众提供养生服务;比如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