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5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5章 (第2/3页)

他说服母亲借给他2万港元付了首期,自己负担月供。三年后,运气来了。这个落脚的地方,涨到了40多万港元。他将房子卖了,净赚30万港元。

      邢诒前把自己的“第一桶金”带回海南,在琼山县开了家服装厂,然后是第二家、第三家。20世纪90年代初,三十多岁的邢诒前成了身家200万的香港商人。1992年,运气又来了。他让厂里的人给政府写报告,打算在服装厂附近要4亩土地,建座职工宿舍楼。几天后,工作人员拿来土地批文请他过目。

      他一看,顿时呆住了。

      下属把“4亩”听成了“10亩”。邢诒前只得花60多万元,买下了这10亩地。

      1992年的海南,报纸上整天都是公开竞买的消息,地价噌噌噌地往上蹿,一天一个价。他刚刚到手的10亩土地,几个月后,价格翻了50倍。职工宿舍楼显然不用盖了,他处理掉服装厂,成立海南怡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那个时候的“弄潮儿”一样,投身了房地产。他做的第一栋大楼,赚了5000万。

      如果把房产、汽车、土地、别墅都卖掉,1993年,他的身价是2亿元人民币,也就是人们说的亿万富翁。这是他的助手帮他算的。助手劝他将资产变成现金,到国外名牌大学念上几年书,回来再想干什么干什么。

      这种想法是自私的,他觉得。

      三

      有钱了,得造福家乡。

      他回到老家。给乡政府捐汽车,给村里修水塔,装电线和自来水管,将布料、衣服甚至电视机分送给各家各户……

      “向邢诒前借钱,比去银行取钱还容易,因为不用排队。”这是当时传到他亲叔叔耳朵里的一句话。这些年来,他投入各种公益事业共计70万元左右。随手借出去的钱,也有200多万元。

      当然,仅是大规模的公益事业是很难让人一贫如洗的。让邢诒前千金散尽的是他儿时的梦想。

      小时候,他的家乡树多、鸟多,像个世外桃源。多年后,在他真的衣锦还乡时,他发现,儿时嬉戏其间的白鹭湖已成了一潭毫无灵气的死水。远处,浓荫蔽日的森林正在日渐萎缩。天空中,鸟群早已不知去向。没有鸟声的地方是没有生机的,他不想让乡亲们再去砍树卖钱,他开始向政府申请白鹭湖边的一片2000亩的荒岛。他要建一个鸟类自然保护区,把鸟招回来。他要恢复自己儿时的“天堂”,因为他是“老板前”。

      1997年,文昌市市政府批准邢诒前创办的名人山鸟类自然保护区为市级保护区,面积3.26万亩,覆盖22个自然村的1500多户人家。

      无底洞开始了。

      保护区建立后,其间的树木仍归农民个人所有。砍树,这本该由政府部门来管的事,他却决定自己掏钱来管。哪里有人砍树,他就去哪里,把树买下来,让树在原地继续生长。

      “我的目的很明确,只要能把树留下来,管它是谁的呢?反正都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

      他耸耸肩。

      远近乡村缺钱需要砍树的人,动手前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