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2/3页)
说什么痛苦的来源是把自己放得太大,一时的打击回头看只是人生的小插曲,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失恋是迎接真命天子的预备动作,悲伤是学懂快乐的课程,过程也是一种结果?是的,黑色的幽默结果是可能会让寻死的人听得耐人寻味,冷静下来消化爱一个人的收获,失去一个人的得着。更大机会引发的反应却是别唠叨,你们都不明白我。
是的,子非鱼,焉知鱼之苦。太多人认为所爱的人独一无二,忘记了只有亲生父母才是天下无双,太多人觉得自己的苦难与别不同,不足为外人道。太少人尝试耐心看蚂蚁,在人类视力中缩小了的生物,整齐地排着队蠕动,每只蚂蚁有什么不一样。
人们都不明白你,那你为免把自己的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种种必然的痛苦看得太传奇了。去你的传奇!
电影《寻找周杰伦》中,有一个有趣的场面,伤心女子过关,问关员,你试过失恋吗?那关员似笑非笑,答道:你问问后面排着队的人,谁没有失恋过?
冷血地罗列一下自杀的原因,欠债,欠收入,绝症,抑郁病,都是实的,失恋?比眼泪更虚,把那失掉的人找回来缠着你就地求婚生子,可能吓得你梦中惊醒,悔不当初把失恋的快感美化。连屈原为表爱国忧民而投江身亡我都觉得都是愚忠的蠢行,何不将有用之身著书立说写些“说君难”之类有益后世?在观龙楼寻死的那位失恋者,连累了意图拉住他的朋友一同堕楼,他的闹剧制造了别人一家的悲剧。
无名氏的遗书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大概每个人都得在临死前,因为再没有可以失去的,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才活在当下,讲出最想讲的,最敢讲的。不过,我只能同意人之将死,其言也真,因为再没有说谎的必要。
有很多本书都叫《名人遗书》,好看在这些人都是对世界有影响力的人,一言一字都是在生命的火柴末端燃烧到最后,爆出来的烟火特别灿烂精彩有效。无名氏,也许亦意识到遗言特别受人主意,故也情真意切。所以,我们会常常听见:他临走前有没有什么遗言。
这不是不可怜的,一个人平常不见得受这么大的关注,要到死后才得到亲友,问最后一句话,问有何心愿未了。其实除了名人遗言值得出书,有可能的话,普罗大众的遗言也值得结集起来,将人之将死的心理状态分析研究,有几多放得开,有几多不甘心,有几多用最后一口气摆平家庭成员的不和,有几多着重把遗物分配。我听过一个患癌早逝的中学同学,留下:我很不甘心,我还有很多东西都没有试过。
我还未死,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何妨玩一个游戏,一年模拟一段遗言,多年后幸存的话,回头看,一定有如在显微镜下观照自己最真的一面。
人的想法随成长而流转,从关注自己的名牌如何分配,着眼到对亲友的期望,看一看自己在活着的洗礼下有没有拥有更多,或是放低更多,不管有没有想得更多或更少,起码,可以从模拟临死的愿望,看到活着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