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第2/3页)
过难关,政府尽了最大努力。为了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困难,政府从其他地方调剂了不少种子和饲料,同时又帮助农民成立互助组,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共同渡过难关,再加上开荒(多年的战争造成不少地方土地荒芜,这次再次将它们变成农田)、利用农闲兴修水利、种植土豆、红薯等高产量粗粮、地方部队屯田养活自己。
到了一八六五年,这里的农村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并且还有增产。今年看起来粮食和蔬菜产量还有很大程度增产。农民是讲究实惠的,看到家里积粮一年比一年多,它们自然心情舒畅。看着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麻木了五千年的农民心里乐开了花,更细心地伺候庄稼了。
摆脱了压迫和剥削,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经济上又翻了身,这让农民诚心诚意拥护新中国,真心实意支援前线的战争。
稻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的农民让远处传来的声音吸引了,驻着锄头仰脖望向北方。
远方一群行人正簇拥在一起,朝农田走来。走在前面的那人,村民都认识——村民自己选的艾家村村长。
在村长后面跟着的人好象是生米镇镇长和镇议会议长,镇长和议长贵人事忙,一般是不大到乡下来的,不过现在这些官员和大清的官老爷做事风格大不相同,他们出来用不着鸣金开道,也不用让百姓回避,有什么冤屈找这些官员申诉,不会发生不管有理没理,先打上三十大板再说。
驻着锄头的农民冲着过来的那些人微微一笑,低下头继续弄他们的庄稼。
作为新建县土改先进村庄,这里隔三差五有人过来取经,开头农民还觉得新鲜,来的人多了,他们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汪部长,这里就是我们艾家村地界了。我村现有人口一千三百余人,每人分得土地四亩,去年全村共上缴公粮四千四百石……”
人群中有个戴着墨镜,身着白色长衫的年轻人看看稻田,再看看走在前面跟汪道正说的没完的艾家村村长,询问道:“老丁啊,你们村去年共打了多少粮食?上缴完公粮,剩下的够不够吃?”
“回这位尊贵的议员,我们村去年共收获粮食一万七千四百石,除了上缴公粮,其他粮食足够吃了,每人还有四石粮食多出来,除了存在义仓,防备灾年,其他的都运到南昌卖了呢!”
“一人四石,一个村一千三百人,那就是说有五千多石粮食剩下来了?”戴墨镜的年轻人掰着手指头算了算,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土改前你们村,最高年份收获如何啊?”
“唉,别提了。”村长摆了摆手。“我们村人最多时候,有一千五百多人,从我记事开始,我们村最好的一年,粮食也不过产了一万五千石。这些粮食中一万一千石用来缴地主的租子,剩下四千石才是我们农民的,一人一天连一斤粮食都不够分的。这还是最好的年份,要是遇到灾年,大伙只好出去要饭了。”
“所以还是土改好,土改了,大家不光能添饱肚子,还有积余下来的粮食用来换钱,买牲口,养鸡子。有了牛,可以开垦更多荒田,种更多庄稼,获得更多收成。”
“汪部长说的没错。后方粮食丰收了,前面部队才有力气取得更大的胜仗。要是大家都饿着肚子,这仗可就没法打喽!”
“首长……这个,艾家村能取得丰收,这还要归功于议长提出的互助组,大家彼此帮助,这才能让所有稻田不至于荒芜。……我们继续到前面看看吧?”
“不错,继续吧,大家一起去看看,我倒要看看互助组是否真的能将大家积极性调动起来?”
汪部长是政府接待部部长汪道正,至于他刚才说的首长,就是戴着一副墨镜的杨沪生了。
回到南昌后,杨沪生在晚宴后让史秉誉好好地吃了一惊——没事找事居然想着要拿日本开刀,日本人现在还没招惹中国呢,史秉誉很是不明白杨沪生头脑为何如此发烫。
过了一晚,杨沪生不再谈论对日作战的事情了。他开始一个一个找参议员说话,美其名曰:调查研究。
光调查上面那些参议员自然是不够的。在杨沪生参加的参议院例行会议上,杨沪生说“中国的主要矛盾在于农村,解决了农村问题,一切事情将迎刃而解”。
要解决农村问题,不下乡显然不成,于是杨沪生与史秉誉、容闳、洪仁玕,各带一群参议员,到下面各个乡村实际考察,美其名曰:土改调研组。
艾家村是杨沪生带着这个组在五天里奔得第六个村子了,也是他们此行最后一个村子。
按照原定计划,杨沪生他们调查完艾家村后,就要赶回南昌,各个农村调研组将自己看到的情况进行汇总,然后再对解放区现在进行的土改,来一个总的评价。
下来调研,一路上大家又是乘船,又是骑马,有时候还要劳动两条腿开步走。杨沪生是军人,这对他算不得什么,那些议员可就不行了。为了证明他们是全心全意为所有公民服务,而不是为自己谋私利,参议员们纵然家里富裕的不少,却也不敢坐着轿子调研农村。
五天跑了几百里路,每到一个村子就要到处逛逛,拉着那些衣衫褴褛的农民唠唠嗑,这让这些整天坐在大礼堂,斗斗嘴、聊聊天,小日子过的其乐无穷的参议员们叫苦连天。他们什么时候遭过这种罪?
想提前退出也不成,杨沪生盯着很牢,杨主席说过,既然参议员们要对土改进行表决,那就要对农村有清醒的认识,还没怎么看就怕苦当逃兵,这怎么可以?逃跑可以,谁要溜了,证明他自动放弃参议员的职务,政府很乐意安排这些自动退出的,到农村实践一下农民是如何过日子的。等实践个三年五载,再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
一些身体不是很好的参议员大叹自己误上参议院这条贼船,而且上来了居然还不能下。获得权力竟然要付出如此惨重代价,早知如此自己也不用为了这虚无缥缈的权力争个你死我活了。
至于杨沪生,这些参议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