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一章 文治(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十一章 文治(下) (第2/3页)

不多能叫相公了。若是大哥儿你能做上侍郎,为娘的也能当个封君了啊……”

    同样在十天前,赵瑜下令改易官制,将东海文官组织划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个系统。在赵瑜设想中,日后国中政务官将皆由进士出身地官员担任,而事务官则是从吏员一步步晋升上来。政务官负责方略和监察,而事务官则处理庶务。如宰相、参政、御史以及地方上的知州、知县都属于政务官,而下面处理实际行政事务的幕佐僚属便属于事务官,其实就是仿自于后世,连称谓都没有改。

    大宋官员由于多是进士出身,大多熟读经史,却不识政事,往往为胥吏所欺。而胥吏由于身份低微,又看不见前途,有许多役职还没有薪水,都变着法儿的上下其手,或从百姓身上盘剥,或从府库中窃盗,甚至还有刁难下级官员索取重贿的吏员。

    在大宋,日常的各项政务处理都有时间限制,如断奏狱,‘每二十以上为大事,十以上为中事,不满十为小事。大事以十二日,中事九日,小事四日为限。’限即罚。若是在任的官员不识趣,当事的胥吏便会故意拖延公事,让官员遭受重罚。

    再比如每年十月底,各县都要上缴今年地收支账簿,若是耽搁了时日,当事官员也会遭到处罚。而州中的胥吏便瞅准时机趁机刁难,如若不给贿赂,便会把公文截下,让这个县的账簿不得上缴。所以这份钱不得给,百多年下来,都形成了惯例,已经成了光明正大的份子钱。

    而东海国中,也渐渐出现了这样的苗头,虽然因此赵瑜连兴大狱,斩了二十几个奸猾胥吏,并连同听之任之地官员在内,向南洋的荒岛流放了五十多户人家,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赵瑜有鉴于此,才起了改易官制地决心。一方面加大监察力度,对胥吏犯法课以重刑,另一方面则把胥吏都归入公人行列,给予不低的薪水,并设立按年资加薪地制度,同时打开了胥吏晋升之途,最高甚至可以升到六部侍郎之位,以让他们有个盼头。

    “别做梦了!”张大牛却一口打断了浑家的白日梦,“我们搬来时,县衙里给我们办手续地陈押司是吏,乡里的刘书办也是吏,就算催租子的也能算个小吏。你说他们中间有哪个能升到侍郎的?!进士只要考一次,但做吏的一辈子都在被考。官有多少?吏有多少?从吏升到官,不会比考进士容易,要升到侍郎更是做梦!更别说,大哥儿还考不上中学。”

    双眼定定看着一脸不服气地儿子,张大牛最后说道:“还去上士官学校罢!海军太危险,去6军的学校。正好我当初出征倭国时的指挥使徐大刀,现在就在6军士官学校,你去后,说不定还能得到点照顾。”

    他这些天一个劲的往乡里跑,仔仔细细地把今年义学毕业生的几条出路一五一十的打听清楚,权衡多时,还是觉得去士官学校最有前途,“虽然大王把军制也改了,原来四级士官变成了四级副尉,铜日标志也没了,士官地军衔变成了用锡做的云朵。不过出来后好歹也能做个队正、排副什么的。日后表现好,往教导队走一遭,未必不能升到副尉、校尉。”

    “当兵有什么好的!”王氏急急叫道,“你出征的那几个月,不知我多有担心,每天念佛几千遍,生怕你有个好歹,现在还想把大哥儿往军队里推。照我说,还是去技术学校,去学造船。

    不用去海外吃卖命饭,又能拿高工钱。听说马老尚书家里的船坊,一个最低一级船大工一年都有三百贯好拿。有这么好的营生,何必去做断头买卖?!”

    “你懂什么!头长见识短!我东海立国以来,历次大战死过几人?!”张大牛立刻骂道,“船大工又有什么好做的?什么东西一多,价钱就贱。丰年地时候,粮价总是最便宜的。别看现在那些船大工能拿

    ,等到三年之后,马尚书开的造船学校里的学生毕还能不能拿到这么高的工钱?!”

    他双目炯炯的盯着长子:“去士官学校,等出来后博个封妻荫子,我和你娘也能跟着沾光!”

    ……………………

    圆口的玻璃杯中,倒进了半杯蓝色的液体,如大海一般透彻地蓝。一只手拿起一条薄薄的铁片丢进了杯中。

    在片刻过后,玻璃杯中的液体便由蓝色逐渐变成了浅绿色,而拿出水的铁片上则泛起了微红的铜色。

    “这是什么戏法?”赵文接过铁片,翻来覆去地看着,却看不出个究竟。

    “这就是胆水炼铜法的原理!用铁代替了胆水中地铜,铜从水中析出,胆矾就变成了绿矾!”一名化学研究院的学者高声回答着赵文地疑问,“神宗年间,饶州布衣张潜著《浸铜要略》,后由其子献于朝堂。先试行与铅山铜场,十余年后,至哲宗时便传播与天下。现在大宋南方有四分之一的铜是靠胆水与生铁屑炼出来地。不过他们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起我这里,差得太远。”

    “麻逸的铜山也是用这种方法炼铜吗?”

    “不是!”赵瑜解释道,“麻逸的铜矿不是胆矾矿,直接冶炼更为方便。”他抬头对学者比划了一下,示意他继续演示。

    今次他带着赵文来参观刚刚转入新成立的太学中的几个研究院,主要是因为前次他和陈正汇只视察了织造和农学两个研究院,而对化学、理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院过门而不入,让里面的学者大感失望,所以为了安抚人心,他才会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再次视察东海的研究机构。

    东海太学中的这些研究院,无一例外出自于赵瑜。不过赵瑜一直很小心的控制着自己不要把太多的未来理论和技术暴露出来。他很清楚,科学的展靠的是体系,靠的是前赴后继的一代代学者。若是贸贸然就把脑海里的东西一股脑的拿出来,那根本就是苗助长,对日后华夏的科技展并无益处。所以赵瑜只写了几本小册子,夹在在不同学科搜集来的书籍中,暗暗传了出去。

    赵瑜提供给研究院的科学理论其实很浅显,只是算是一些最初步的东西。在数学方面是代数符号,xyZ也好,甲乙丙丁也好,代数符号的出现,使算术变成了数学;理学赵瑜觉得格物两个字还是留给朱熹好了,而把理学这个词从二程手中拿了过来是力学三定律和一点光学上的东西;化学方面是元素和原子分子论;生物则是分类学。这些是理论,更是展开进一步研究的工具。

    不过,这些科学理论都是他用原现者的名字传出去的,比如林奈,比如牛顿,并没有窃为己有。赵瑜还记得前世幼时在科普书上看到地一句话‘科学憎恨权威’,作为一国之君,可算得上是金口玉言,如果他挂了名,恐怕不会有人敢质疑,这对于华夏科学水平的提高并无益处。而且他也不需要多余的光环来妆点自己,一个征服者的称号已经绰绰有余。赵瑜打算让东海地学者们自行去考证,去争论,去驳斥,去采信,然后才会产生更加利于科技进步的研究氛围。

    因为同样的理由,除非情况紧急不能耽搁时间,不然赵瑜绝不会对科研方向插上一句嘴,就算因此损失大量金钱和时间也在所不惜,毕竟……失败最能锻炼人。历史证明,不论科学研究地成败与否,都会对科技进步产生正面的影响。就像爱迪生明电灯时所说,三千多次试验失败就是证明了三千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为此花费的时间和金钱绝没有白费。

    经过了近十年的展,加入研究院的学者、学子数以百计,常年不断的投入终于产生了回报,各种名目的学会社团也自的组织起来。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接二连三地出现。那种赵瑜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