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章 西路(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七章 西路(四) (第3/3页)

田地后,在此处安家落户。同时虎翼军还有从中原补充而来的新兵,将军团维持在四万兵力上下。九原位于黑山以南,本是富庶,经过两年的屯垦,粮食丰足,可以轻而易举的提供足够的军粮。如今九原驻军南下,用得也是这些军粮。

    虎翼军在进攻西夏的计划表中属于北线,从北方九原行省出发。从他们誓师出兵,到虎翼军的插翅飞虎军旗高高飘扬在西夏国都的城头之上,也仅仅用了三天。这不是因靠战马的速度,而是走得水路。九原的位置处于黄河几字型上的那一横的右端。而兴庆府和灵州也就在黄河边。在五月,黄河水道正是水丰之时。大军从九原出发,甚至不需在陆上行军,可以直接乘船走水路。在旧时,这里是辽国领地,想借助黄河水道,只能是梦话。不过现在,没有理由置其不理。

    而且由于天下分裂,黄河上游水道已经有两百多年没有动用,党项人最多也只是用来在内部运输,还能用这条路与北方联系起来。嵬名乾顺也只顾着向北方派出,却完全没有提防河面之上的来敌。虎翼军的这一击,却应了出奇制胜这句老话。

    只不过,黄河的这一段,水流比中下游湍急得多。若是坐的普通船只,甚至还要用纤夫助力。这对于需要大量物资的大宋军队而言,迟缓的速度,并不适合以此运输。若是两支队伍同时从九原出发,当走陆路的队伍抵达兴庆府,水路往往才走了一半。也只有虎翼军所使用车船才能保持迅快的速度,让大军顺利进发。

    但位于九原黄河水道中的车船只有十艘,这里没有设立船场,全得靠从关中斜谷船场越过壶口瀑布送上来。而内河车船在建造起来后,在黄河上游水道中也使用不了几年。以载货量来说,也是少得可怜。所以就连陆贾和丁涛也不知道北线虎翼军的计划。

    这场隐秘到极点的一千五百里的长途奔袭,参与的兵力也仅有一千五百人的突袭行动,是个冒险之举。但这种冒险,却让虎翼军收获了最大的胜利。

    就在兴庆府被攻破的那一刻,西夏作为一个国家,已经宣告灭亡!

    ……………………

    灵州之战后,嵬名乾顺和最后的一批忠心于他的军队,向东逃入沙漠中地斤泽。沙漠中的那片绿洲,是他的祖先李继迁曾经藏身的去处。陆贾派了一支骑兵去追踪他。不过占领军的重心却放在了居住在宁夏路中的党项百姓身上。西夏大约两百万人口,其中半数是党项。在灭亡西夏后的两个月的时间中,先是灵州,继而是兴庆府,五十余万西夏的国族便被人用绳子捆起,被用刀枪强逼着,被迫向南方迁徙。

    数以十万计的迁户在背离西夏国土的道路上走着,押送的军队在管理他们时,采用的手段都是连坐制度。

    “一人逃跑,全队尽诛。一队逃跑。全都尽诛。若不想不明不白的枉死,就随时警惕着,别给你身边的人害了。”

    一名骑兵队正恶狠狠的说着,他所在的这一小队骑兵押送的大约百名党项百姓,正向横山方向前进。为了以防有人图谋不轨,他事先做了个警告。

    史正志的那一排游骑兵正好与他们擦肩而过,排副刘克武回头打量着走得踉踉跄跄的党项人,有些不解的问道,“押送党项遗民?这是做什么?”

    “是为了断根!”

    “断根?”

    史正志重重的点了点头:“你可知道,为何百年前李元昊他的父祖几次被大宋打得全军覆没,得逃到沙漠中的地斤泽去躲避。但最后总能翻盘,甚至建立了所谓的白上国?!”

    刘克武沉吟着,好半天才回答道:“……那是因为嵬名家在此处根基深厚的缘故。”

    “没错。在银夏……不,是宁夏,虽然很早便属于我汉家王朝。但自中唐以后,这里便被逐渐党项人所占据。党项族的根系就紧紧的扎在这片土地中。如果不能将根铲除,日后就算没了嵬名家的人,还会张元昊,吴元昊出来作乱。”

    “所以说要斩草除根?!”刘克武又回头看了看,“拿他们去做奴工吗?”

    “横山蕃部曾经多有助我大宋,若以他们为奴,总会有些满脑子仁义的东郭先生出来碎嘴。但党项不同,祸害大宋百年,拿他们出气,想来也不会有人反对。就算嵬名乾顺能沙漠中好命的逃回来,看到都城都成了了汉人的天下,他还有办法再复国?!”

    史正志冷笑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把根给刨掉,看他生个鸟去!”

    彻底的灭绝政策使得困扰汉家几年前的外患不能再祸害中原,在绝对的武力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异族能够保住自己的安全。

    就在洪武五年的八月中,奉陕西镇抚使陆贾之命,丁涛率领宣翼第四军团继续向西攻打西夏残部。以图得到河西走廊。一个月后破凉州,又向西北行进半个月后,收复甘州,到了十一月初,在西北的风雪中,丁涛攻下了肃州【今酒泉】。在肃州歇了一冬后,丁涛再次启程,在沿途州县,他带着仅剩的一个营四千野战兵,途经瓜州、沙州【今敦煌】,最后抵达古玉门关。再往西,便是春风不度的戈壁沙漠。

    以此为,大宋对西域的开拓,也就在这一年正式开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