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328章 (第1/3页)
第200师与拥有制空权的敌军苦战12天,歼敌5000余人,掩护英军撤退,为中国远征军后续部队的部署赢得时间,最后全师安全转移。进攻同古的日军第55师团在其作战记录中说:“当面的敌人是重庆军第200师,其战斗意志始终旺盛。尤其是担任撤退掩护任务的部队,直至最后仍固守阵地,拼死抵抗。虽说是敌人,也确实十分英勇,军司令官饭田中将及其部下对其勇敢均表称赞。”
史迪威在日记里,记下了他当时的痛苦心情:“精疲力竭。我在精神上几乎崩溃了。……,我发誓,我真的受够了。”第二天,他在无可奈何之中离开前线。途中又见到了杜聿明和廖耀湘。“廖和杜仍在支吾其辞。他们根本就不打算进攻。前线平静无事,日本人没有反应。十足的懦夫。”他在东吁一线集结部队向日军反攻的计划已经破灭,远征军根本不听他的命令和指挥,在杜聿明、廖耀湘的背后,还有一支牢牢地控制着他们的铁腕。“机会就在手边,却眼睁睁让它溜走了。既然无所作为,那就坚决辞职。”史迪威暗暗下定了决心。
3月31日,他在眉苗会见了亚历山大和从印度赶来的韦威尔。尽管他并不能对远征军的撤退负责,但仍然感到脸上无光。他知道,英国人已在公开地嘲弄“史迪威发动的伟大的中国攻势”,他无言以答,只能对形势作了一些解释。其实,英国人的反击也未能奏效,他们的部队也正从卑谬撤退。当天,史迪威离开眉苗,飞往重庆。
4月1日,印、缅英军司令韦维尔和亚历山大飞抵漂贝的第5军司令部,感谢中国军队在同古掩护英缅第1师安全撤退。对于中国军队在同古城所作的艰苦战斗,大概最高兴的就是这些英国人了。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些低贱无知的中国人傻乎乎的为他们做了垫背,让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把自己的部队从前线撤下来,做好向印度继续撤退的准备。对于所谓盟友,英国人的态度并不比德国人好多少。德国第二帝国的铁血首相俾斯麦曾经这样描述过德国的结盟策略:“所谓盟友的关系,就象骑士和驴子的关系。德国要做的就是那个骑士,而不是驴子。”如果能够通过一些花不了多少精力的好听话,就能让盟友为了英国人的利益火中取栗,那么英国人会毫不犹豫的那么做。
第二百四十四章 缅甸悲歌(九)
整个中日战争中,一个胜负关键所在,就是中国是否能及早打通遭到日本以及盟国苏俄切断的国际通路。由于同盟国反攻缅甸、打通西南对外通路的计划,一再遭到英国反复的拖延,中国就始终无法得到应有的援助,以装备中国军队成为可以在战场上主动攻击日军的劲旅。即使如此,中国仍选择苦撑到底、牺牲一切也不屈服的继续抗战,可是在得到最后胜利的同时,也耗尽了国家一切的元气。中国在战后没有足够的实力争取到战胜国应有的权利与光荣,因而遭到最可怕的出卖,都与她在战时无法得到应有的援助,有着直接而且重要的关系。
在武汉会战之后,中日两国的作战,陷进了战略僵持的局势,双方既然无法在战场上分出输赢,那么两国最后决定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