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第3/3页)
,调动不灵。最后,好不容易逐步集中了号称80万兵力,摆出一副在徐蚌地区与解放军决战的架势,以期求孤注一掷的胜利。
其实,在此前的时候,南京国防部作战厅曾由国防部何部长召集会议,提出“守江必守淮”的方针。但对于守淮有两种不同的方案:第一案,徐州“剿总”除以一至两个军坚守徐州据点外,将所有陇海路上的城市放弃,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兵力于徐州、蚌埠间津浦路两侧地区,作攻势防御,与解放军决战;第二案,是退守淮河南岸,凭河川防御,待解放军攻击顿挫时,机动转移攻势,击破解放军。
假如照国防部第一案决定的话,则自徐州到蚌埠间二百多公里的铁路两侧,摆了数十万大军,既弃置徐州既设永久工事而不守(徐州那样庞大纵深的据点工事,只留一二个军,几等于不守),又将各兵团摆于铁路两侧毫无既设阵地的一条长形地带,形成到处挨打的态势。
如果采取第二个方案,倒是可以通过主动的后撤退守,集中主力部队缩短防御正面,有可能实现大纵深的弹性防御作战。这点也是美国军事顾问团团长巴大维的观点,也是会战总原则。但是,因为第二个方案,是由作战部的郭刘两位厅长大力主张,引起了与两人所在派系素有旧怨的国防部何部长的不满,首先就以国军无法承受放弃徐州放弃中原的政治后果的理由而否定了。结果,国防部在上报的时候,就只上报了第一个方案,第二个方案就不了了之。
就是这个出奇的方案,蒋总统亦未照它的计划及时实施。
第三百五十六章 烽火(八)
毛泽D、周恩L有一种预感,认为将要进行的淮海战役绝不仅仅是一个华东野战军的作战,也绝不是一个战场上的作战,它将会演变成一场如辽沈战役一样的大战,而这场大战需要一直并肩作战的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的密切配合才能获得全胜。所以,毛泽东一开始就考虑到了中原野战军的使用问题。
在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中,华东野战军可以说一直在配合中原野战军作战。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开始千里跃进后,全国主要战场就由山东转向中原地区,原来是刘邓配合陈粟打破敌人对山东的进攻,转变为陈粟配合刘邓挺进大别山,战略重心由内线转到了外线;从1948年夏季到淮海战役发起前,又转变为中原野战军配合华东野战军。现在,战争局势的发展需要中原野战军配合华东野战军进行协同作战。
1948年10月11日,毛泽D获悉郑州的第六兵团东进的消息,即指示刘、陈、邓即速部署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兵团,以免其加至徐州方面,妨碍华野的作战。
刘、陈、邓深刻领悟毛泽D的意图,立即着手部署:陈、邓率中原野战军主力第1纵、第3纵、第4纵、第9纵并一部地方部队东进举行郑州战役,准备以攻击手段吸引国军第六兵团和第二兵团一部回援;刘伯承与中原野战军邓副政委、李参谋长,指挥中原野战军第2纵、第6纵及中原军区部队,牵制听到郑州解放的喜讯,毛泽东说:郑州解放、陇海、平汉的铁路枢纽为我掌握,对整个战局发展极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