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8章 (第3/3页)



    还是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非常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动手

    的能力。他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鼓励孩子们作出解答;遇到需要动手

    解决的问题,也要求孩子们自己去做。

    同时,老玻尔教授同丹麦最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的交往也给

    年幼的玻尔很早就有大量接触丹麦——实际上也是整个欧洲最优秀的科学与

    哲学思想的机会。当父亲与朋友们交谈时,尼尔斯总是安静地坐在那里,心

    里充满了崇敬,把他们的话象空气那样吸进去。这些谈论成了他自己的观点,

    也成了他毕生遵循的科学方法。

    7 岁的时候,玻尔进入了小学。他的各科成绩都很好,在班里总是第一。

    只是作文例外。按照学校的要求,一篇文章总是要先有一段引子,最后还要

    专门有个结尾。这一点也不合年少的玻尔的口味。他的思想方法是,直接了

    当地提出科学性见解。所以,他对作文课总是怀有抵触情绪。有一次,教师

    叫他写一篇题为《自然力在家庭中的应用》的文章,这个题对这位未来的科

    学家来说,份量未免太重了。他在文中做了这样反抗式的结尾:“我们家里

    不用自然力”。

    在同学的眼里,玻尔是个杰出的人物。他从不硬啃书本,并不去争第一,

    但又总是毫不费力地执全班之牛耳。

    当玻尔升到高年级,开始学习数学和物理时,他的显著才能就是人人有

    目共睹了。在19 世纪、20 世纪之交的年代里,高年级的物理课讲授十分简

    单。而尼尔斯所学的东西则早已超出了课本的范围。没有多久,他就对教科

    书中陈旧、错误的内容,根据自己从杂志里读来的物理学加以圈注了。一个

    同班同学问,如果在考试中涉及不对的内容,那该怎么办?玻尔诧异地回答:

    “当然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呀!”

    1903 年,尼尔斯进入了哥本哈根大学。入校之初,他被深奥的哲学问题

    所深深的吸引。他选修了哲学史和逻辑学两门课。特别是父亲的好友于夫丁

    的课,使玻尔佩服得五体投地。于夫丁引导学生们回顾了16—18 世纪的主要

    哲学派别,然而,他并不打算劝说学生们信奉其中的任何一种。他所强调的

    只是问题的提出,而非解答。他是这样解释的:“解释是死的,问题却是活

    的,否则,哲学就不会有生命力。”

    玻尔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哲学著作。他曾为荷兰近代伟大哲学家斯

    宾诺莎的心物平行论所吸引,更为实证主义大师穆勒的《一个丹麦学生的故

    事》心灵激荡。还是这本小册子,促使玻尔去探讨认识的辩证过程,以及所

    有知识的“伟大的内部联系”。

    为了探讨哲学问题,尼尔斯和海德拉参加了一个以讨论哲学和科学为内

    容的小组。这个不超过12 个人的小组每月数次聚集于咖啡馆,在那里,只要

    面前放上一杯咖啡或一杯啤酒,他们的谈话就能持续到第二天早晨。在激烈

    的争论中,常常出现玻尔和海德拉对恃的局面。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