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5章 (第2/3页)

坛上回荡:“保卫自由的极端主义不是罪恶!在追求正义中所表现的温和态度不是美德!”

      对内政状况的不满,从改革的进步而言,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迹象。情绪释放时代到来,那种弥漫于民众心里的强烈被剥夺感是需要更多理解的,而那个造成被剥夺感的元凶是要清算的!我在一家报纸上谈30年改革感受,讲了我在90年代中期的一个遭遇。酷暑天,我家那个小区停电,如是反复,电力部门来了好几趟都不能解决问题。居民们急了,堵住工程车不让走,酿成小型群体性事件。我赶忙打市长公开电话,殊不知,值班干部呵斥我:你作为一个新闻记者,不同歪风邪气做斗争,反而助长他们的气焰!从那时起,我认识到一点:官员的傲慢愚蠢,将来肯定会导致大问题。现在,问题层出。依照民众的情绪审视国策,审视我们的公共政策、我们的国民动员体制,哪怕是象征性的开始,这也是全民性的胜利。能不能以更积极的、正面的心态迎接这个?能不能从“得分”的角度,抱持一种维护改革开放成果的态度来把握形势的走向?人总不能靠冷嘲热讽来打发日子。无厘头的八方洒怨肯定是有害的,更以“去中国化”的情绪,来支配这种愤怒。图了爽快,糟践的是自己。

      关于我们社会的黑色幽默

      悲剧性的心理现实,往偏锋里说,就是有时我们会让我们被自己的感情所愚弄。20世纪80年代非常有名的一个日本侦探小说大意是讲,歹徒绑架了一列火车上的人,跟警方讲条件,把赎金搬上火车,每一站我们释放一批旅客,到了终点,警匪之间再摊牌。小说的结尾是火车到达终点之后,警方回过神来:不好,上当了,被误导了,擒拿的对象已经溜之大吉了。那些歹徒已经混迹于前面各站被释放的旅客中离开了车厢。车门口的持枪歹徒其实是乘客扮演的。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恐惧在统治着这列火车”。

    第51节:自我矮化的哲学大行其道(2)

      这个故事放在现在的环境气氛里看,是非常有深意的。

      当我们把一个愤怒的对象人格化的时候,我们会想象那列火车里头,有人在发抖,我们会获得一种发泄的满足,会为可能出现的秩序颠倒而鼓舞。我们料想不到的是,那里面的人会离弃,会轻盈地解脱。至少在这场心理性悲剧里,除了极少数的焦点人物外,是普遍的“与我无干”的轻松心态。作协代表大会期间,我们在北京请客会友。席间,作家朋友们颇有些“明白人”的议论,会心一笑的表情,引而不发的潜台词。我和马松私下感叹:这简直就像一个寓言。大家挖苦的是一种不祥的体制、一些可笑的事,而这些“明白人”,都在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北京饭店、宴请、主席团荣位,享受着体制给他们的可以好逸恶劳的平台:住房、创作假、补贴。但是,他们的嘲讽比我们更加犀利!个个都像与己无关似的!那么,循环下来,我们可能清算谁呢?我们谁也没有逮着!我们讨伐的也许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因为最令人痛心的是:谁肯担当?

      “空列车”的故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