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2/3页)
央、环境艰苦、基础薄弱的东北抗日斗争在学习和运用中国革命经验,认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方面,也必然会遇到更多的障碍,经历更为长久的认识过程,其质量和效果也因此更加浅显粗糙。但这一切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因而也必须“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308]
第二节 自1935年至1938年上半年时期
从1935年至1938年上半年这一历史时期,是包括东北在内的中国革命斗争发生根本性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经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中国共产党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保存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经过瓦窑堡会议和1937年5月延安全国党代表会议(当时称苏区党代表会议),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紧紧把握中国时局和中国革命的关键问题,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全党全军实现了从土地革命战争向全面抗日战争的转变,建立和巩固了全民抗日统一战线。同样是在此期间,在《八一宣言》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1935年6月3日指示信(抗联历史文献中称王(明)康(生)指示信)精神为指导,东北抗日斗争在1933年《一·二六指示信》的基础上,进一步纠正“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掀起了新的高潮。对此,由胡华编著,经周恩来、吴玉章、胡乔木、陆定一等审定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记述说:“一九三五年中共中央所发表的‘八一’宣言,更增强了东北人民抗战的信心。同时又统一了抗日联军的组织领导,编成了十一个军和一个独立师(此处有误,独立师即以后改建的11军——引者注),为了迎接新形势,依照中共中央一九三六年七月五日的指示(即六三指示信,此处时间有误——引者注),把抗联各军,分编为三路,确定三个方面的游击作战,以便在日寇大举侵略内地时,更有力量的牵制日寇,打击日寇。一九三六、一九三七两年,第一路军在杨靖宇的领导下,曾越过南满线,进击辽西,先后四次渡过鸭绿江、图们江,袭入朝鲜东部,使日寇遭受意外的打击。第二路军在周保中的领导下,进出哈东,震撼了吉林、长春和哈尔滨。第三路军在李兆麟的领导下,越过了小兴安岭,开辟了黑龙江平原的游击地区(李兆麟率部西征发生于1938年下半年,此处时间有误——引者注)。由此可见,在一九三七年的全国抗日战争开始以前,东北的人民早已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地进行了对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战争了。他们的英勇行动对于鼓励和推动全国人民的抗日意志,是起了极重大的作用的。东北抗日联军在全国抗日战争发动后的发展情况也可以在这里一并说到。一九三七年,‘七七’抗战爆发,抗日联军就以打击敌人后方和援助关内抗战为中心任务,主动出击,破坏交通。各地群众积极地帮助抗日联军,动员自己的子弟参军,妇女和儿童担任着联络、侦察、运输等等工作。当时伪满军在抗日联军的正义斗争的影响下,有整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