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2/3页)
谁与归?”时,蒋介石蒋委员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蒋公早年在大陆时就非常推崇阳明先生,赴台伊始便将所居之草山改名为阳明山,并在草山创立了“革命实践研究院”,提倡“实践”运动,以示对阳明先生的尊崇。老蒋一个人追星觉得不过瘾,还强迫小蒋(蒋经国)、张学良也加入“明矾”的队伍,这种毫不利己专门追星的敬业态度让后世无数粉丝黯然失色,难望其项背。
于是乎,有人要问,王阳明到底是谁(曾经有人告诉我王阳明是武林高手),心学咋就那么神奇?以前,每当有勤奋好学的小朋友问我这样的问题时,总是希望我讲讲“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但我想了想,还是只总结出一句话:王阳明是一种生活态度。
也有持不同意见的,认为阳明心学可以浓缩为两个字——权道。权是权衡、权宜。而对人心而言,权就是追求那微妙的恰到好处,像秤砣一样随被称之物的轻重而变动,找到那个不偏不倚的位置。
究竟怎样,听我慢慢道来。
开讲之前,请允许我普及一下物理知识。初中时,我的物理老师经常喜欢在课堂上感慨:“牛顿这样的人,一万年出一个!”当时,作为一名科普爱好者,我总是认为比起牛顿,爱因斯坦更厉害,于是我去找物理老师理论。原以为我们之间的谈话会围绕着牛顿三大定律和相对论到底哪个更伟大展开,没想到物理老师只对我说了一句话:“牛顿相信上帝是第一推动力,而爱因斯坦认为上帝不掷色子。”
许多年后,当我领悟了“人择原理”,才真正理解了老师的话。人择原理说,宇宙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感觉到它这样。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活在一个看似调控得如此准确,以至于能孕育出生命的宇宙之中,是因为如果宇宙不是调控得如此准确,人类便不会存在,更遑论观察宇宙。如果任何一个基本物理常数跟现有的存在足够的差异,那么我们所知的生命便不会存在,更不会有智慧生物去思考宇宙。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就想表达一点,科学作为研究对象,是受到科学家主观影响的。实验物理学家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当你观察微观粒子的运动方向时,你的目光所形成的压力都会影响粒子的运动轨迹。而当物理学向量子力学挺进时,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和薛定谔他们家那只猫(一个关于猫的实验,结论是:除非进行观测,否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不谋而合地提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观点:你无法同时观测到微观粒子的速度和位置。
科学并不完全客观!
信仰唯物主义的科学家彻底崩溃了。爱因斯坦一边念念有词“上帝不掷色子”,一边去拉小提琴了。
其实,这很好理解。宇宙是一个不断流动的过程,之所以有“时间”这个概念,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运动和变化,比如一棵树从树苗长成了大树需要好几年,这就是时间,如果它一直没有生长,我们就感觉不到时间,如果你周围包括自己从来没有任何变化,时间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所谓的命运,不过是宇宙运动的一种规律。牛顿之所以晚年成了有神论者,是因为他深刻地体会到,自己能够发现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