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4章 (第2/3页)

13

    徐爱:“朱子错了?”

    王阳明:“原句当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亲民’,不是‘新民’。程颐将‘亲’改为‘新’,曲解了曾子的意思,朱熹沿袭了程颐的错误,将后人引入歧途。以后读书当以旧本为正,不必尽信朱熹之言。”

    徐爱不服,与阳明理论。

    阳明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一番耐心解释,徐爱信了。

    徐同学顿感五雷轰顶,只觉纯良的内心被万恶的教育体制深深地欺骗了。想想也是,作为一名三好学生,一直对朱子之言深信不疑,老师此番的一通解释彻底颠覆了他以往的价值观,这太可怕了。

    两种解释,一字之差,谬以千里,究竟谁对?

    其实,曾参两千年前到底说的什么谁也不知道,搞不好人说这话的时候凑巧打了个嗝,“新”字就被做笔记的弟子记成了“亲”。

    问题的关键是,王阳明为什么要翻案?还拿四书之首《大学》来开刀?

    对比一下两种翻译。

    朱熹版:《大学》的宗旨在于领悟正大光明的德性,方法是弃旧图新。

    阳明版:《大学》的宗旨在于领悟正大光明的德性,在于亲近造福百姓。

    仔细品品不难发现,按照朱熹的解释,明德是本,是致知;新民是末,是格物。前者是目的,后者是达成目的的方法,与他那套格物致知的理论一脉相承。

    而按照王阳明的解释,明德就是亲民,亲民就是明德,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万物一体。

    于是有人要抗议了:难道王阳明就不是借《大学》之酒杯,浇自己家的花园?

    第一,我说过,曾参说了什么谁也不知道;

    第二,看效果。

    朱熹版《大学》归纳为一句话就是:修己而后安百姓。

    王阳明版《大学》则是:修己和安民并行不悖。

    朱版是生硬的反腐材料,王版是生动的生活态度。

    114

    朱熹给成圣设了很高的门槛,然后忽悠大家去格物,这是从长远处为国家社稷计,却忽略了一个大写的“人”字,最终只能走向腐朽没落。

    而王阳明认为,执政者不用唱高调,只要踏踏实实,让眼前的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手中的政权难道还怕没有人拥戴吗?孔子孟子当不了谷子,好话说上一千种,也顶不上四个字——知行合一。

    因此,王子曰:人人皆可成圣,没有不能成只有不想成。圣不是圣斗士的圣,而是一种充满志趣,通权达变,挥洒自如,化己度人的生活态度。

    王阳明和徐爱乐此不疲地进行着这水上的讨论。一天傍晚,阳明立在船头,看着暮色渐渐升起,耳边则是徐爱手舞足蹈的声音——要是这条船永远开不到尽头该多好啊!

    后来,徐爱将这一路所得忠实地记录下来,成了《传习录》的序言。

    王阳明失去徐爱之所以那么痛苦,像孔子痛失颜回一般,正是因为徐爱天资聪颖又能忠实记录、阐释自己的学说,从这一点上讲,王门弟子,无出其右。

    正德八年的二月,正是江南莺飞草长、桃花盛开之际,阳明和徐爱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余姚。

    姚江之水仍是清澈见底,屋后翠竹依然郁郁葱葱。

    王华却已年近七十。

    王状元对儿子在京城的所作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