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8章 (第3/3页)

州政府的官员,父亲李敬族为文学博士、镇远将军。北周分裂后,李家站在了东魏、北齐一边。

      李德林年方数岁时,仅用十多日便背出左思的《蜀都赋》。重臣高隆之对他赞赏不已,对朝士们说:“这孩子只要有足够的寿数,必为天下伟器!”赞语流向朝野,邺都(今河北临漳西南)人多闻名前来李府,车水马龙,争睹李德林的风采。到十五岁,他已能遍诵儒家五经和各种古今文集,通晓多种学问。《魏书》作者、著名史学家魏收,将他与文坛才子温子昇相提并论。父亲亡故后,他在家服侍多病的母亲,无意于官场,在母亲的催逼下,才走上了仕途。

      名声在外,李德林入仕后,受到了东魏定州刺史仁城王元湝的重视。元湝是个极为重才的宗室成员,认定李德林能为东魏的生存与发展出大力,与之朝夕同游,尊为师友,并举为秀才,送往邺都。

      元湝给尚书令杨遵彦的推荐信说:“燕、赵多奇士,此言不谬。今岁所贡秀才李德林,文章学识,固不待言,观他风神器宇,终为栋梁之用。至于经国大体(治国平天下),是贾谊、晁错之流;雕虫小技(诗赋文章),是司马相如、扬雄之辈。”

      为试李德林是否果真如元湝所说的那样,杨遵彦让他撰写《让尚书令表》。李德林立马而就,文不加点。吏部尚书陆卬钦佩的说:“李德林的文笔,浩浩如长河东注;与之相比,后生们的制作,不过是涓涓细流。”举秀才,是汉代中央政府人才选拔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种,比地方性的举孝廉高出一大截。时杨遵彦主持秀才考试,把关极严,罕有甲科。可李德林射策五条,均为上等,打破了纪录,被授为殿中将军。殿中将军并不带兵,只是一种闲职,李德林见没有他用武之地,托病还乡。

      乱世重人才。在乱世中,有政治抱负的枭雄,需要人才为他们经营事业,需要人才为他们披荆斩棘,故而,每每以各种方式,将人才罗致到他们的帐下。当时的东魏名为元氏政权,实际却是高氏父子在把持。在高欢撒手西归后,他的儿子高洋成了高氏集团的领袖,也成了东魏的宰相。高洋为把元氏政权变为高氏政权,千方百计寻觅能辅佐他的人才。在这过程中,他把隐居在家乡的李德林召了出来,令参掌机密。北齐建立后,李德林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北周武帝平定北齐,做的第一件惹人注目的事情是,让使者去李府宣布:“平齐之利,唯在得到你,宜来长安相见。”作为政治家的周武帝,他的言语自然有因需要而夸张的成分,然也确实反映了他的某种真实心态,汲取汉文化,拉拢汉族名士,以为他的政权服务。李德林本就有名,在周武帝超级赞语的映照下,名声更发扬光大,成了海内瞩目的大名士。

      李德林赶往长安,授内史上士,主管诏令文书,选拔原北齐人物。李德林虔诚并忠于职守的态度,让周武帝激动地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我以前闻李德林之名,又见到他为齐朝所撰写的诏令檄文,以为是天上人。没想到今日为我驱使,为我作文书,岂非大奇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