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第3/3页)
太平公主,重蹈前辙。他在担任地方官期间,深得民心,离任之际,当地民众为留下他而表现出了罕见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在拜相前夕,姚崇向唐玄宗提出了十大条陈,作为他就任宰相的条件:一是废刑法而行德政,二是数十年不求边功,三是不准宦官干预政事,四是停罢一切非正途之官,五是对君主宠臣施以法纪,六是杜绝贿赂之途,七是停造各种寺庙宫观,八是君主待臣以礼,九是让谏官说话畅通言路,十是不许外戚干政。唐玄宗一一予以答应,这十大条陈成了他们君相合作的契约。
在排除了功臣集团的阻力后,姚崇正式走马上任。他推荐黄门侍郎卢怀慎,作为自己的副手:卢怀慎为人清廉谨慎,敬重有才者,自认自己不及姚崇精于吏道。凡事都由姚祟定夺,成为陪衬性的人物,人称“伴食宰相”。这种格局,有利于姚崇充分展开他的政治作为。
姚崇的治国基点,设在以农为本的基础上。为解决寺院经济与国家争利,为阻止国人借当僧人来逃避赋税,也为争取大批劳动力,他在唐玄宗的支持下,大幅度地清理天下僧尼,迫使一万二千人还俗。
山东发生严重蝗灾,按照传统的习俗,认为蝗灾乃是天灾,非人力可以解决,非得修德祭天不可。然姚祟不顾地方官的强烈反对,坚决下令灭蝗,结果灭蝗十四万石。同时,针对朝廷中倾向传统的舆论,表示由他独自担当后果。由此,灭蝗运动得以全面展开,从蝗虫口中挽救了大面积的庄稼,使山东地区得以避免大灾的侵害。
姚祟的理政方式,强调权变,每每因事制宜地推出措施,从不陈袭旧规。执行起来,大刀阔斧,从不拖泥带水。由此,他在中枢里一言九鼎,同僚们多唯命是从。他为办儿子的丧事,请了十多天的假。卢怀慎一筹莫展,坐看政务堆积起来,他向唐玄宗请罪,却得到了这样的答复:“联将天下事务委托给姚崇,尔等只需一旁坐着就可。”
姚祟假满之后,未费多少工夫,就将积聚下来的政务全部处理完毕,且处理得让人钦眼。
他为此得意地问人称“解事舍人”的齐淤:“我的执政,和管仲、晏子相比如何?”
齐澎说:“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世,却能用其一生。而公制法,随后即变更,似乎不及二人,可称救时之相。”
姚祟大喜掷笔说:“救时之相,也算难得了!”
姚祟仅执政四年,然在这四年中,他政绩显赫,得到全国朝野一致的好评,说他:“忧国如家,爱民如子,未尝私于喜怒,唯以忠孝为意。”
唐玄宗每日都要和姚崇谈论政事,来则起立相迎,去则相送告别。一日不见,便恍恍若有所失。某天,大雨傍沱,路上泥泞有一尺多深,姚崇无法人宫,唐玄宗特令待者用御用便轿,前去将姚崇抬来。此事传了出去,朝廷为之轰动,认为这是自古以来君主礼待宰相的登峰造极的举动。
唐玄宗重用姚崇,借助他三朝元老的身份以及练达的才干,以制定治国大纲。奠定天下大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