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第3/3页)
。......一诗人已来末有如子美者。《唐故上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元棋的评论,超拔了杜甫在诗坛的地位。自此以后,“李、杜”复又并驾齐驱。又过了一个世纪,诗人郭沫若写了一本《李白与杜甫》,再度把李白捧了个够,把杜一甫贬了个够。以后,随着风云变幻,李白、杜甫重新平起平坐。
其实,公允地说,“李、杜”是并峙的各具雄姿的双峰,各有千秋。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语用在他们的身上最为合适。豪放者推崇李白,深沉者仰慕杜甫,正所谓青菜豆腐人各有爱。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后移居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对于祖先,最让杜甫自豪的有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十三代祖,即注《左氏春秋传》又参与统一三国的杜预;一个是他的祖父,即唐初五言律诗奠定者之一杜审言。
杜甫和李白一样,都有强烈的功名感。然如何来实现这功名,他又和李白大不一样。李白是想靠着诗文平地拔起,或成帝师,或为宰臣,治国平天下。杜甫则不然,他想通过朝廷为士人所设的进身之途—科举考试,尤其是特别荣耀的进士考试,来成为一名大官,治国平天下。他俩是殊途同归,然而都失败了,李白仅成了皇帝身边的清客,而杜甫考进士科也名落孙山。面对失败,两人的态度又不一样,李白离开了宫殿,去江湖作逍遥游;杜甫则用他的诗文,想办法走进宫殿。
在内心深处,杜甫也有浓厚的逍遥游的兴趣,然官场情结牢牢地系住了他,迫使他与李白走了两条道。冯至认为:此时杜甫的诗中充满了怀念李白的情意,“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迈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杜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杜甫的官场情结,不全是为了出人头地,更有为生活所迫的原因。杜甫不像李白,声名已享誉四海,上到君主,下到命官,都在主动为他提供生活物质。而杜甫科举落第后,年已四十,困在长安,一贫如洗,用他自已的话来说,是“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
为了打破困境,杜甫不得已,学了汉代司马相如的样,用直接向君主献赋的方式,向唐玄宗一连献了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暇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优美的文辞打动了唐玄宗,他觉得好奇,命宰相将杜甫召去应试文章。应试的文章还是写得好,杜甫终于被授了一个官职:京兆(今陕西西安)府兵曹参军。这是个首都地区管治安的武职,让他这样一个大文人去管抓盗贼的事,对杜甫来说,也不知算是成功,还是不成功。
不管是成功还是不成功,杜甫在这个位置上呆了没多久,安禄山的叛乱就发生了。国家大动荡,朝廷大变化,身处非常形势下的杜甫,政治判断力倒比投永王李磷的李白清晰得多,离开了一片混乱中的长安,去投奔正统的唐肃宗。一路吃尽千辛万苦,一度被叛军所俘,幸得逃出,到了彭原(今甘肃宁县西北),才见到了唐肃宗,被授为右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