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返回

第63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63章 (第3/3页)

程赶来。他借着自己巨大的威望,孤身进人回绝阵营,晓以大义,喻以利害,离间了回绝和吐蕃的关系。随后,反化回绝为盟军,又趁仆固怀恩暴病而死之机,大破吐蕃兵,粉碎了联军的进攻,成功地保卫了长安。

      郭子仪的结局是圆满的,满门封王封侯,贵同皇室,以八十五岁的高龄,在唐德宗朝寿终正寝。

      郭子仪与许多功臣一样,曾多次遭到君主的猜忌、冷落、滨弃,可他始终不为所动,随遇而安,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而当国家、民族、朝廷需要他时,他会不存任何芥蒂地出来效力。由此,化释了君主的疑心、同僚的嫉妒,成了历史上罕见的能保善局的大功臣。

      李光弼和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

      李光弼,祖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系契丹族。父亲李楷洛为契丹酋长,在武则天时人朝,有破吐蕃大功。

      自幼长在长安的李光弼,成年后已相当汉化,喜读嚎汉书》,然他又保持着游牧民族的习性,爱弓马。他承父风踏人军界,以优异的将才,一路升迁上去,并得到唐玄宗时名将王忠嗣、哥舒翰的高度赏识。

      安史之乱爆发,李光弼受到郭子仪的推荐,成为河东节度使,从此进人了他抗叛的生涯。

      他打的第一个大仗,是围绕常山《今河北正定)展开的。常山是叛军从范阳南下的第一个战略要地,其直接关系到叛军的供给与后援问题,由此成了双方必争之地。至德元载(公元756年),李光弼从郭子仪那里分出朔方数千人,出井隆(今河北井径西北),向常山逼近,常山民兵奋起响应,绑了叛军守将安思义,献出城池。史思明闻常山失守,亲自领兵二万,前来争夺。李光弼豪放地采纳了安思义的计策,以坚守与偷袭的战术,御敌四十多日。在郭子仪的增援下,终于击退了史思明。

      常山解围,李光弼运兵河北,连连获捷,取得了大片土地。唐廷任命他为范阳大都督长史、范阳节度使。这项任命意味着,端掉范阳叛军老巢的任务已落到他的头上。然当他准备实施对范阳的战略进攻时,撞关失守,整个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急逮的变化,他不得已放弃了这个战略意图。

      唐肃宗在灵武登位,李光弼被授为户部尚书、北都留守兼宰相,受命退出河北,前往太原,声援灵武。他到了太原,首先关押了胡乱用权的侍御史崔众,整顿太原军队。时正值唐肃宗晋升崔众为御史中承的诏书到,李光弼对使者说:“崔众有罪,必须斩首,你若不宣诏,只斩侍御史,你若宣诏,当斩御史中丞”使者吓得不敢拿出诏命。李光弼斩了崔众,威震三军。

      太原是北方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叛军自然也来争。史思明合蔡希德等叛军大将,点兵十万,兵临太原城下。然李光弼的精锐部队已被抽去朔方,城内仅剩下一般部队,且不足万人。部下建议,面对强敌,当修缮加固城墙,以增强防御力。李光弼不以为然,他说:“太原城方圆四十里,敌来再修,是徒劳我方。’他不死拘兵法,采取了敌变我变的机动战术。
国产免费看片    偷拍黑料吃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