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第3/3页)
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岁暮归南山》大概即作于此时。用冯舒的话说,此诗乃是孟浩然“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作”。关于这首诗的本事,有多种版本,但核心都是孟浩然在唐玄宗面前因吟诵了这首诗,而失掉了仕途的机会。尽管故事漏洞甚多,经不起推敲,但历代评论家谈论这首诗时仍不免对此津津乐道,王之望《上宰相书》曰:“(浩然)‘北阙’、‘南山’之诗,作意为愤躁语,此不出乎性情,而失其音气之和,果终弃于明主。”钟惺在《唐诗归》也说:“浩然于明皇前诵此二句(颔联),自是山林草野气。”连以“逻辑分析”著称的纪晓岚在评价这首诗时也说“不幸而遇明皇尔”,仿佛它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早已和诗歌本身融为一体了。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这则本事真实与否已关紧要,反正都充当了一个“噱头”的角色,对扩大诗歌的影响力作用甚大。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也因此成为这首诗的名句。其实撇开“不才明主弃”的“牢骚”,单看“多病故人疏”,又何尝不是真实的世态写照。历代评论家都将目光集中在颔联,而对颈联关注甚少。“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这两句,和陶潜的“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有神似之处,都于极平常的事件中感知到了生命之轮运转的声音,这是爱发议论的宋人惯用之手法。但陶、孟二诗却没有宋人的头巾气,而是一派天然、直入人心。在同一首陶诗中,结尾说“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孟浩然将其凝练为“永怀愁不寐”五字,而以“松月夜窗虚”的景句结束全诗,令人沉浸于夜景之中。后人多赞赏其结句“意境深妙”,这是盛唐山水诗的特点,也是孟浩然的擅场。
这首诗和它的作者一样,也有点“命运多舛”。它在古代选本中的入选率极高,高达13种,不仅在古代选本指标中名列第五名,而且是孟浩然诗歌中入选率最高的一首。但是到了现当代,却备受冷落,37种唐诗选本中仅有6种入选,只有寥寥几种文学史中偶然提及它,专业研究论文一项更是空缺为零。这首曾经的经典之作,今天几乎沦落到不为人知,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探讨。我们要庆幸古代选家给予《岁暮归南山》的极高重视,这才使它仍有幸跻身于排行榜之中,为今天的读者寻回一点经典的影子。
第74名 杜甫 兵车行(1)
诗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设为问答。声音节奏,纯从古乐府得来。以人哭始,以鬼哭终,照应在有意无意。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排行指标】
古代选本入选次数:4 在100篇中排名:89
现代选本入选次数:20 在100篇中排名:58
历代评点次数:18 在100篇中排名:39
当代研究文章篇数:4 在100篇中排名:38
文学史录入次数:9 在100篇中排名:1
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93600 在100篇中排名:45
综合分值:0.4016 总排名:74
车辚辚(2),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