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5章 (第3/3页)

“咨询费”的名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当然,即使是区区2万元,马云的中国黄页最多能拿到8000元的“咨询费”,大头还是被“坐收渔翁之利”的美国公司剥削了。

      通过多方努力,笔者最后找到了这张1995年由中国黄页做的网页。在今天看来,它简直太普通了,普通到丑陋的程度。但是,这张网页的意义绝不仅仅在页面是好看还是丑陋的层面上。而那区区两万元,相比今天阿里巴巴每天“纳税一百万”的业绩,简直是九牛一毛,但这是中国黄页第一笔真正意义的网站收入。最重要的是,这是中国黄页自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真正意义的业务突破,也第一次向公司三个创始人证明马云臆想出来的这个史无前例的商业模式是“有戏的”。

      还有一次,为了做成当地一家企业的生意,马云一连跑了五趟。但这家企业的老板总是怀疑电子商务是个“骗鬼的东西”。为了说服他,马云为这位老板收集了大量有关电子商务的资料,一遍又一遍地向他介绍和讲解电子商务这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并告诉他“在网上做广告比在其他媒体上做有更广泛的效应”。

      然而,任凭马云费尽口舌,这位老板还是将信将疑。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马云依然没有放弃,临走的时候,他要了一份该企业的宣传材料。数日以后,他抱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又杀了回来。当这老板看到了电脑上清晰显示自己企业的网页时,终于“无奈”地开出了支票……

      初创时期的每一笔业务几乎都是如此艰难。随后,马云又艰难地陆续敲开了钱江律师事务所、杭州第二电视机厂等单位的大门……

      3.“骗子”与被骗

      从下海的第一天开始,马云将会被舆论和业界相继冠以“疯子”、“骗子”、“狂人”之名。“疯子”之名,是最早出现的,始于那次“我要做Internet”的24人会议上;“狂人”之名,还要再往后延迟数年之久;“骗子”之名,正是始于推销互联网和黄页的时代。

      中国黄页草创时期的前4个多月里,也就是1995年4月到8月,马云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难题:他要向人们兜售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在互联网这个新鲜事务刚刚传入中国的早期,人们到底对它了解多少?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看一个当时行业内广为流传的笑话:

      一个互联网公司的销售人员到一家公司去推销业务,找到了公司的两位老总,并给他们讲了一大堆互联网、电子邮箱方面的知识。一位老总听了半天似懂非懂,便问道:“你们说了做网站页面的正面,我想看看这反面有什么东西。”另外一个老总也疑惑:“你说我可以有三个邮箱,那我把一个邮箱放在办公室,一个放在家里,还有一个往哪里放呢?”

      这就是互联网早期在中国的困局,除了专业的从业人员,门外汉几乎就是“网盲”。事实上,在马云创立黄页的1995年,也没有多少从业人员,在杭州,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甚至比远在北京的张树新还早两个月,可谓是“前无古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