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第2/3页)
美国电脑公司战略性脆弱的极大忧虑。
也是在这年的7月,安德鲁·S·瑞普波特和S·哈利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不生产计算机的计算机公司》,瑞普波特和哈利维在开始就断言,"这种竞争力的减弱是不确定的,但是这种恐惧却是不应该有的"。而随后他们做出的预言在十年后看来几乎就是事实本身:"到2000年,最成功的计算机公司将不再是那些生产计算机的公司,而是那些购买计算机的公司,这些领导者将充分利用价格低、性能高的硬件来创造和提供新的应用。"
他们尖锐地指出,美国在生产份额上的减少,"对于众多顶级的计算机公司来说是个好消息--假如它们忘记过去,并对技术、生产和营销战略进行重新定位来迎接新的现实。美国计算机公司的战略目标不应该是制造计算机,而应该是在计算机中创造永恒的价值"。
瑞普波特和哈利维所提出的观念,影响了美国IT产业的走向,他们所提出的三个新的投资点最终造成了3家最成功的美国电脑公司:软件开发--微软;系统整合--IBM;营销--戴尔。1991年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年份,有远见者重新发现了世界。
也是在这一年的某个年份,美国德州仪器(TI)主动找到台塑的"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洽谈合作开发半导体事宜。当时的王永庆如日中天,他拒绝了德州仪器的项目提议,后者只好转而与宏碁合作,施振荣抓住了这次机遇,迅速组建德耆半导体公司。1995年,在长子王文洋的极力说服下,王永庆才勉强同意创办南亚科技,生产半导体上游原料硅晶圆,后来南亚科技成为台塑的重要产业支柱,王文洋遗憾地说,台塑进入半导体晚了六年。这六年成就了下一代台湾商业精英:施振荣和宏碁、郭台铭和鸿海科技。
跟全球性的产业演变相呼应的是,那些率先在市场厂成长起来的中国大陆公司也第一次面临了全球化竞争的压力。
在当时的计算机市场上,联想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它成了中国公司"走向世界"的典范。柳传志后来算账说:"1990年前后,联想以3.39万元的价格向内地市场出售386型电脑,去掉进口商的折扣、关税和营销成本,还有24%的纯利润。"谁都算得出这个行业的暴力性,颇有远见的柳以"走向世界"为名,去香港办贸易公司,然后再甩掉合作方AST公司,推出自主的联想微机返销内陆市场,自然是赚到手软。
然而,到1991年春天,情形突然大变,国际计算机公司集体降价,全球微机芯片价格一日三变,以进口组装为核心力的联想自然受到最大的冲击,公司仓库里的芯片存货价格竟跌去70%。联想副总裁李勤回忆说,当时,IT业上游原材料价格和产品的市场价格一天一变,而联想的财务结账周期需要15~30天,而且数据还不准确。这就意味着这个月的经营状况与产品、物料的库存数量要下个月才能知道,经营和决策只能凭借管理者的感觉来把握。李勤说:"我们是在'瞎管'公司。"1998年前后,联想引进ERP管理系统,情况才得到根本改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