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6章 (第3/3页)

。人艰不拆?命运要伤你,就是随便伤。谁说你前面受的苦,便是为后面的幸福按揭?天道酬不酬勤,看老天的心情。故,《无间道》里的陈道明饱经沧桑地感慨道:“从来都是事情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情。”

      命运如此残忍,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用时间这把杀猪刀摧枯拉朽地谋杀着青春、真爱和梦想,把人们塑造成平庸乏味、原则尽失,如打印纸般规整的橡皮人,在随波逐流中褪去生命的意义,最后还派死神在终点好整以暇地收割一切——那么,是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痛苦?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你不操纵命运,命运便操纵你。

      看清这一点后,袁世凯真正体悟了“忠恕之道”。

      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此,以功名利禄收买、驱策他人,说到底,真正的动机还是以诚动人、以心交人。

      而另一方面,作为对中国实现近代化贡献最大之人,袁世凯又是矛盾的综合体。

      他最早兴办女子学校,认为“女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根源”,却偏爱自己的女人缠足;他练新军,废科举,引进电灯电话自来水,任用詹天佑修建第一条国产铁路,却迷信必须用中国的方式办中国的事。

      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向朝廷申请在天津开展地方自治的实验。

      他认为,这是通往民主政治的起点。民智不启,便通过自治,在基层选举中激发政治热情,唤醒权利意识。

      吁恳得到了慈禧的同意。

      天津的市政选举真刀真枪,充满了诚意。然而,选民们抱着“莫谈政治”的信条,对袁世凯的努力袖手旁观。

      于是,他派出人马,到日本学习选举办法,回来后深入乡村,挨家挨户宣讲。同时,把自治之利编成白话,张贴广告,以期家喻户晓。

      费尽心血的结果是13000个合格选民,只有1300人主动登记。

      袁世凯不甘心,又威逼利诱,勉强动员了8000人投票,选出由30名乡绅组成的地方议会。

      不久,袁世凯黯然离津。见识了国民的冷漠和西方政治体制在中国生根之难的他不得不沮丧地承认:“三年自治,收效甚微。”

      然而,同坐而论道的公知不同的是,袁世凯不会因为有人开车交会不关远光灯便质疑国民的素质,进而撰文论述“尔等不配拥有民主”。

      须知国民性自古如此。

      七国之乱、八王之乱、侯景之乱、安史之乱、三藩之乱……每一次大乱都伴随着哀鸿遍野、生灵涂炭,而这,却是高居庙堂的精英们视而不见、漠不关心的。

      如果命若蜉蝣的乱离人学不会见风使舵,趋利避害,早就被优胜劣汰了,还有机会明心见性、反躬自省?

      因此,比起如何让阿Q们致良知,袁世凯更关心的是面对现实,点滴改良。

      那是一个纷纷扰扰,雾里看花的时代。若说1911年之前,袁世凯心底尚有一个笃定的目标,那么,随着世事愈发凌乱,他开始感觉到所谓专制与民主,不过是人性深处的两端在现实世界里的投影。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