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第2/3页)
子,只待气候适宜,便即开花结果。
于是,清廷悲哀地发现自己竟如此不得人心。
伍廷芳和唐绍仪是老相识,又都呼吸过欧风美雨,心照不宣。故而白天一本正经地坐在那说些给媒体看的废话,一到晚上就凑到一起忆当年,诉衷肠。
唐绍仪拉着伍廷芳的手,动情道:“我的共和思想,尚早于君。今所议者,非反对共和宗旨,但求和平达到之办法而已。”
搞到最后连法国领事都看出问题了,在发回国内的报告中写道:唐绍仪是否事先就被对方争取过去了,或者说他的行动完全听命于早已安排妥当的计划?不管怎样,从第一次接触起,他便显得受周围气氛的强烈感染,仿佛已认定帝国事业毫无希望。
当然,一切都在袁世凯的布局之中。
跟大头走得很近的《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多次对人说:“袁世凯清楚唐绍仪的共和思想,也准许他这样讲。”
其实很好理解。袁世凯的策略是以“君主立宪”同南方讨价还价,再拿南方的“民主共和”倒逼朝廷,自己则渔翁得利(大总统)。
因此,唐绍仪的政治倾向和那副老好人的面孔决定了他成为坐在谈判桌前的不二人选。
但他的表现搞得革命党人都不好意思了,北京也开始有御史弹劾其“通匪卖国”。
成竹在胸的袁世凯根本不理会,他还有一条秘密的议和渠道,存在于段祺瑞和黄兴之间。
两人派出的代表展开地下谈判,确定了五条实质性的密约:一、确定共和政体;
二、优待清室;
三、先推覆清廷者为大总统;
四、南北将士,均不对战争负责;
五、恢复各地秩序。
段祺瑞拿到签好字的合约,立刻让靳云鹏(后同徐树铮、傅良佐与吴光新合称段的“四大金刚”)赶赴北京,向袁世凯汇报。
袁世凯只对第三条“先推覆清廷者为大总统”存疑,想改为“公举袁项城为大总统”。后经张謇牵线,唐绍仪密晤黄兴,得到后者信誓旦旦的保证,便不再怀疑,同徐世昌合计了一下,着手筹备逼宫事宜。
先让人到处煽风点火,大谈南军之盛,制造恐慌情绪,再亲自跑去恫吓奕劻,说谈不拢就跟他们打,但要是打输了,“优待清室”那条肯定会被推翻。
奕劻转身就去吓隆裕。
与此同时,唐绍仪电请朝廷召开临时国会,由全民来公投国体。
泪眼婆娑的隆裕急召袁世凯,道:“你看该如何办,即如何办。无论大局怎样,我断不怨你。皇上长大了有我在,亦不怨你。”
袁世凯:“战须有饷,而国库已空,没有把握。今唐绍仪请开国会公决,如议定君主立宪,固属甚善;倘议定共和政体,必应优待皇室。此事关系重大,请召见近支王公商议。”
眼看就差临门一脚,一个不速之客踏上了中国的领土。
“呜呼孙文,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文正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的华人餐馆当waiter。
当他从报纸上看到新闻时,当即决定访问英法,并向友人解释说:“目前革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