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补天手段略施展 72 济宁 (第2/3页)
则,大同与冀宁路之间隔有五台山,如果从大同直接南下,道路不好走。孛罗遣军西去,也许是为抄近道、绕过五台山,增援他先前派去冀宁的军马。二来,他也有可能是故布疑阵,做出向西想要入陕西境的姿态,以此来吸引察罕的注意力,促使察罕分兵布防,从而减轻其前线的压力,帮助其前线所部能够快速地攻占冀宁。而其三、其三,……。”
“其三怎样?”
“其三,也没准儿,孛罗是确有西入陕西之意。”
李首生说道:“‘西入陕西’?大同南边是冀宁,西边是陕西。冀宁、陕西两地,如今大多都在察罕手中。要论军马的数目,孛罗不及察罕;要论兵精,他还是不及察罕;要论粮足,依然不如察罕。但是若以先生的这个推断,那孛罗就是想要两线作战?他不会这么蠢吧?”
洪继勋的第一和第二个推断是有可能的,但是他的第三个推断未免太过大胆。孛罗哪样都不如察罕,只攻打冀宁就已经很是不易了,怎么可能两路并进,一边打冀宁,一边还更去入陕西呢?并且,他这两路军马都是五千人。临对强敌而分兵多路,是兵家大忌。更何况两路军马不分主次?分明自寻死路。更是让人觉得不可能。李首生以为孛罗不至如此。
洪继勋虽然提出了这个推断,但就他个人来说,其实对此也是拿捏不准的。并没有反驳李首生。
诸人讨论了会儿,都觉得如坠云雾,因为情报不足的原因,一时间猜度不透。邓舍转开话题,说道:“既然猜不透,现在就先不说这个了。等情报再多点,然后再议。先生,说说你对咱们上次讨论那事的意见吧?”
“对上次与主公所讨论之事,臣的想法还不成熟。”
“没关系,尽管说来听听。”
洪继勋回到座位,喝了口茶,说道:“如果察罕果然有意先取孛罗,而察罕与孛罗此战还会打的较为激烈,那么我益都该如何行事?臣思得有两策。一路可称之为循规蹈矩,一路可称之为迂回侧击。”
“何为循规蹈矩?”
“出济南,渡黄河,以精卒直击高唐、东昌等路,借机收复田丰所丢失的地盘,扩大我益都的势力范围。此一策,有一个好处,一个弊处。”
东昌路就在高唐州的南边,两地相邻。
邓舍问道:“好处为何?”
洪继勋答道:“好处是此一计循规蹈矩。高唐州、东昌路比邻我济南,向南、北展开。我军打下此两地之后,后有济南可为顶点,再后边又有益都城可为支柱。就像是一把伞,可收可放。形势若是对我有利,我军便可继续外扩;形势若是对我不利,也大可收缩。不会有太大的风险。”
“弊处为何?”
“察罕在高唐州、东昌路布下有不少的军马。我军如果要攻打这两地,还需要强渡黄河。就算战事顺利,也定然会损失不小。”
“这是循规蹈矩,我知道了。迂回侧击呢?又是为何?”
“迂回侧击,顾名思义。我军若打高唐州,那就是直线出击;如果迂回侧击,那就是曲线出击。”
“怎么一个曲线出击法?”
“走泰安,取济宁。”
“取济宁?”
济宁路与泰安州交界,位处泰安西南。北边是东平路,再北边就是东昌路。泗水、曲阜、兖州、任城、沛县等等这些地方都是归属济宁路管辖。
邓舍闻言,不禁转首,看了李首生一眼。此前,便在李首生送玛乐格密报时,邓舍问过他的意见,他就曾经提议若察罕欲先取孛罗此事属实,益都不妨就趁势攻取济宁。原因是根据情报,济宁路的察罕军并不很多。
洪继勋接着说道:“此一策有好处二,同时亦有弊处二。”
“好处为何?”
“高唐州与我济南之间有河水相隔,强渡不易。但是济宁路与我泰安之间,却并没有不好渡过的河水,有利我军行军。此是其一。
“其二,济宁的地位很重要,是南北转输的要地。其地南通江、淮,北连河、济。若是能取下此地,则我军南下,可至徐州;向西南,可入河南;往西北,则可威胁山西。闭则为锁钥,开则为通关。可攻可守。
“是为向来东方有事,必争济宁。先前察罕犯我山东,也是先取的济宁。因此,如今我军若想趁势反击,则济宁一地,也必然是不可不争夺的。”
诚如洪继勋分析,济宁的战略地位很重要。如果益都能够夺取济宁,那么,在日后迎对察罕的战事中,就会稍微扭转一点局面,从纯粹的被动防御转变为可攻可守。邓舍面沉如水,声色不动,问道:“弊处为何?”
“济宁与我泰安之间,虽无大的河水相隔,但是在济宁东南边的边界处,却有一个大泽,——山阳湖。我军若想入济宁,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泗水河畔的兖州以及山阳湖北边的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