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第3/3页)
沃,故秦得并吞六国。现在的长安,木材资源相当丰富,武帝时代的陶灶还在,只要用心经营,什么豪华宫殿房子,不消多久,即可造成。至于百姓嘛,他们算什么,如果谁胆敢不走的,我派兵把他们通通赶到海里去淹死算了。
三句不离杀字,杨彪的心都凉了。好一会儿,他又说道:“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惟明公虑焉!”
这话的意思是:迁都可是国家大事,动起来很容易,但是要收拾安顿就难了,还是请董公三思而后行啊。
三思个啥玩意儿,董卓一听,立马拉长脸皮,黑着脸,阴阴地说道:“杨司徒,你是不是想坏国之大计呀?”
董卓杀气腾腾,这时太尉黄琬一看情势不对,立即站起来说道:“董相国休怒,迁都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杨司徒的意见,仅供参考罢了。”
汉朝三公,两个出来说话了,第三个觉得自己也该说两句话。接着司空荀爽见董卓迁都意决,如果当场跟他闹翻,后果那就严重了。
于是也赶紧出来打圆场道:“其实董相国哪想迁都呀,只不过是因为关东联军逼得太紧,所以才做此大计,借故秦之山形,以便控制天下。”
两个和事老,一前一后,一唱一和,犹如一阵春风,把正怒气腾腾的董卓拍得只剩一缕轻烟了。
就这样,会议在极度不和谐的气氛中,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然而怒气稍平的董卓,一回到家里,突然又杀气腾腾起来了。原因是黄琬那个所谓的和事老,一退朝就给他上了一道奏。奏书里再也不见朝会上那般温柔细语,而是很明确地表态——反对迁都。
董卓火大了。他突然恍然大悟,黄琬原来是跟杨彪串通好,给他演双簧的。
想跟我玩,老子就陪你玩到底。
二月五日,董卓下诏,以天变灾异为理由,罢免杨彪和黄琬。同时,拜光禄勋赵谦为太尉,而接任杨彪司徒职位的人,则是一个猛人。
这个人,就是在江湖上消失良久的王允。
之前,王允为躲避宦官追杀,改姓隐名,辗转各地。后来,刘宏驾崩,王允到洛阳奔丧,大将军何进把他留住,当了参谋。及宦官被诛,献帝刘协即位,他被拜为太仆。
董卓此举,就是想告诉杨彪和黄琬,他不缺听话做事的人。
事实上,罢免只不过是一个前奏。很快地,杨彪就发现,老董为迁都之事,是真的想动真格了。
城门校尉伍琼,是董卓的亲信,当初袁绍出逃时,董卓想追杀,这家伙替袁绍说过几句话。然而董卓没想到,亲信伍琼也强烈反对迁都,不由分说,叫骂一番,并把他拖出去砍了。
刚杀完了人,杨彪和黄琬主动登门道歉,说不该阻拦董相国迁都。
董卓笑了。看来,这杀一儆百的手段极为正确,他的目的基本实现了。
不过为了解决后顾之忧,他还必须解除一个人的兵权,扫清最后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