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乱世迷踪 (第3/3页)
辑、实则无法令人信服的原因。就在苏军撤离后不久,大批武装人员打着挪威和芬兰两国的旗号迅速接管了这些在隆冬时节也能够应付北方寒冷的营地以及在山区防御和进攻中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军火装备,但芬兰自从1944年投降以来,军队就从正规化走向了民兵化,军队规模和军事投入顺理成章地回归了与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相匹配的程度,北部边防部队根本不可能展开此般规模和效率的行动。至于当前人口仅有300万的挪威,在盟军的支持下军队规模尚不足十万,在北部区域的军事部署更是近乎于零,更不可能组织大队人马远离补给基地深入极圈内的不毛之
在冰雪消融的夏季,从挪威、芬兰撤离的苏军官兵将跋涉数百公里前往摩尔曼斯克地域,在那里加强北部海岸防御或通过横贯南北的铁路返回苏联腹地。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数万外遣官兵抵达之前,连结摩尔曼斯克与列宁格勒的铁路线就已经提前忙碌起来,只是久违的军列不仅运来了大量的补给,还载运着数以千计的德**人。在1946年秋冬的战争行动中,效力于苏联阵营的德**队为苏军的胜利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德**人的素质再一次得到了证明。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重获独立自主身份的德国政府向苏联宣战,这些来自德国的战友在苏联人眼中自然成了不可靠伙伴,大多数德国自愿兵团都撤离前线,他们的作战武装也逐步被接触。在这个过程中,百多万德**人表现得较为配合,从而避免了人们最不愿看到的惨剧发生。尽管如此,许多苏联军政高官仍觉得这些拥有良好作战素质和丰富经验的德国人是一颗颗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爆炸的定时炸弹,但紧迫的战争形势又容不得苏联军方抽调足够部队对他们进行“保护性看押”,因而除少部分继续留在欧洲开展诸如修桥修路、城市防空、排雷清障等辅助性任务,大部分还是运回西伯利亚从事农、林、工、矿劳作,这样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给养问题,还可以为苏联增加战争资源产量。
来到斯摩棱斯克的德**人确实以日耳曼民族的认真态度帮着修复港口设施,但在战争结束或红色海军突破西方封锁之前,这些工作似乎缺乏现实意义,但苏联人很快就看到了他们的成效——几艘其貌不扬的货轮如幽灵船般出现了。以美英为首的西方盟国海空实力是如此强大,他们轻而易举地封锁了挪威海和巴伦支海,苏联货船不论大小、快慢亦或是改头换面、悬挂外国旗帜,很少有能够通过盟国封锁线成功前往中立国并运回苏联急需的物资设备,但这些悬挂着西班牙旗帜的船只却做到了。苏联人无从得知它们从何地出发、以何种方式闯过盟军封锁,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两手空空的德**人登船而去,第一批800多人,数日后又是近千人,几个批次下来,经由铁路抵达摩尔曼斯克的数千德国人就这样从眼皮底下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