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6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6章 (第2/3页)

我的老习惯,遇到好看的作品,往往就顾不得吃饭和睡觉。

      我对于《学习时报》,一般只是浏览,为什么偏偏《定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一文让我格外重视?这与我多年的一个计划很有关系。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改革开放20周年的时候,我们南开大学就打算出版《中国“三农”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一书,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使这一件工作拖了许久。转瞬就到了2008年,改革开放也由20周年延续到30周年。许多改革开放之初在“三农”工作第一线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干部如今年事已高,我们感到必须抓紧完成这个任务。在陆续进行的组稿采写过程中,我又看了我的朋友王小强1980年发表的甘肃包产到户调查的文章,感到西北的甘肃具有一定代表性。2008年春,在广东省珠海市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我遇到曾任甘肃省省长和湖北省委书记的贾志杰同志,向他谈及这件工作。他说:这是一件大好事,要尽力支持。就是在打算出版《中国“三农”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一书,关注甘肃的背景下,我很偶然其实也具有一定必然性的遇到了《定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一文。

      《定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一文是由当年的县委书记、后又任甘肃陇南地委书记及甘肃省监察厅厅长的张自强同志口述,定西市委(原定西地委)研究室副主任张全有整理撰写的。文稿朴素、实在、清楚,生动地再现了30年前陇西县红崖湾村在全国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情况,及其发生的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动因。这篇文稿使我热切地想去访问地处大西北的甘肃,访问在全国甚至在世界颇有名气的定西,访问历史悠久的陇西,访问全国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红崖湾,看看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那里发生了些怎样的变化,探求和追索深层的原因。

      “五一”节过后上班的第一天,我就飞到兰州。第二天上午,即拜会并访谈了张自强同志,还共进午餐,深入交流。第三天早上,从兰州出发到定西市,会见了张全有同志。定西市委常委、秘书长位志荣同志热情接待了我们一行。位志荣同志告诉我说,定西昼夜温差大,土壤又适宜种植马铃薯,所以改革开放以后,这里就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有特色优势的马铃薯。现在,定西市是“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种了300多万亩的马铃薯,年产500万吨,全是绿色有机食品。定西市已经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其中安定区(原定西县)达到了103万亩,成为中国马铃薯种植第一县。定西马铃薯产业优势已经初步形成,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集中产区之一。定西人正在全力建设“中国薯都”。许多年前,就有人告诉我,美国的“麦当劳”和“肯德基”苦恼在中国找不到好的马铃薯产地,或许他们没有到定西来。只是听说这里最好的马铃薯收购价0.20元一斤,差点的0.10元一斤。就在几天前,我在天津的菜市场买马铃薯,好些的2元一斤,差点的也要1元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