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llskw.org
128 后期啊后期 (第1/3页)
“在我做出解释之前,首先要说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悲剧永远比喜剧更容易引起共鸣;为什么经典的喜剧——比如卓别林的作品——大多都是笑中带泪;为什么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会成为研究美学的必读书籍。
我无意在此对这部巨著做过多的陈述,毕竟有很多比我更为专业的学者在钻研。回到之前的话题上来,按通俗的话讲,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你看让你遗憾。在人短暂的一生当中充满各种大大小小的遗憾,所以悲剧更有代入感,更容易引起共鸣。
而再进一步挖掘的话,我们会发现对悲剧的追捧在几万以前就已成深入了人类的骨髓。想想这样的场景,古人类在奔跑当中追杀着自己的猎物,却被发狂猎物杀死数人后逃之夭夭;眼看这些今天的食物没有了着落,族人可能因此挨饿甚至死去。他们这个时候会是什么感受?如果这个时候,发狂的猎物因为什么意外气息奄奄被他们抓了个正着,突然而然的今天食物又有了,他们又会是什么感受?
一直面对着这种不知道明天是否还能活下去的情况,让对未知的恐惧在恒久的进化中完整的刻入了每一个人的基因片段。人类可以因为这恐惧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也可以因为这恐惧滑向悲观的深渊,这就是为什么经典的文艺作品大多都是悲剧的原因之一。
好吧,这个话题就此打住,再回过头来看看我的第一个论点。现在大家应该明白我为什么说这是寂寞无聊的产物了,如果莎士比亚从出生就整天都为明天的生活而发愁的话,他还能有时间有精力去创作吗?还会爆出思想的火花吗?
人类注定了只有在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没有了后顾之忧了,才会开始去思考诸如宇宙的真理之类的东西。中世纪的那些贫穷的农夫们在看到这些文艺作品后也许会在心里有那么些共鸣,可回家之后他们拿起的依然是镰刀而不是鹅毛笔。
虽然关于这个话题还有很多东西需要讨论,但这里我只谈其中的一种因素。总之,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后才会考虑到精神需求,而这个时候对于未来的担忧和恐惧就会本能的冒出来,自然而然就会更为追捧悲剧,尤其是古典戏剧中那种严守悲剧和喜剧界限的作品。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悲剧是人们在空虚寂寞中的产物,甚至偏激一点的话可以说所谓的艺术甚至整个人类社会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要否定什么,这其实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于悲剧与艺术的一点谬论》安吉拉.梅森
“的确是谬论,这是我见过的最莫名其妙的看法。”娜塔莉用手指捏着学校内部发行的报纸哗啦呼啦的甩着,“你居然还投给了校内的报纸。”
“你知道为什么,nat。”安吉拉毫无形象的将双脚搭在茶几上,俯身弓着腰聚精会神的看着笔记本的屏幕,修长的手指在键盘上噼里啪啦的敲打着。
娜塔莉翘了翘嘴角后叹息的问道:“那么,高文教授又是怎样评价你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