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四大留守 (第2/3页)
东都,最是合适不过。”关陇门阀的官员都跟着萧国舅这么说。
“陛下,元太府虽然也合适担任此职,但是他从来没有军务经验,东都地处天下腹心,抵御外寇,平定叛乱,大都是由东都出兵,元太府若是留守东都,只恐军务有所欠缺。段大夫则不同,他曾经追随陛下亲征吐谷浑,也曾经留守涿郡主持平叛大事,正是最合适的东都留守人选。”
朝廷上的新兴权贵抓住元文都没有军功的弱点大做文章,力推有一些军事经验的段达留守东都,关陇代表则立即反唇相讥,指出段达的所谓战功都水分十足,不是跟在隋炀帝的屁股背后拣便宜,就是靠杨善会和郭绚等地方官员统兵作战,躲在后方白拣战功,事实上军事政治无一所长,惹得新兴权贵马上又指出元文都于脆连调兵遣将都不会,碰上军机大事恐怕连派遣什么将领统兵作战都不知道。而与此同时,其他一些资历足够的文武官员也在同党亲戚的支持下,逐渐开始加入角逐,把本来就够浑的水搅得更浑浊。
和房玄龄的分析一样,隋炀帝在这件大事上也有一些举棋不定,虽然元文都和段达都是隋炀帝的考虑对象,但多少有些识人之能的隋炀帝却非常清楚,元文都没有军事经验这一点,确实是他的巨大弱点,同时元文都的家族背景也有一些让隋炀帝忌惮;而段达则完全吃亏在表现太差,几次胜仗确实靠得力部下一手获取,自己统兵作战却乏善可陈,在起义军面前吃过不少败仗,被义军戏称为段姥姥,性格也有一些软弱,远不如樊子盖那么敢做敢当,所以段达就算曾经是隋炀帝的王府旧吏,还算有点识人之明的隋炀帝对他也是不够放心。
至于为什么要说隋炀帝有些识人之明呢?朋友们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可以发现,隋炀帝当政后,他的朝中绝对算得上人才济济,隋炀帝所宠信重用的裴矩、苏威、樊子盖、薛世雄、宇文述和来护儿等人,甚至虞世基和裴蕴等著名奸佞,无一不是人中龙凤,即便品德有差也绝对算得上才具出众,可遇而不可求的能臣于吏,隋炀帝如果不是能识人,也不会把这些杰出人才提拔上来。——顺便说一句,其实就连李密,隋炀帝也曾经只见他一面,就断定他是杰出人才,让宇文述替自己留心和培养李密。
言归正传,东都留守的人选难以决出,这点当然给了不怀好意的陈丧良大好机会,通过察言观色发现隋炀帝难以决断,陈丧良也没有犹豫,不顾自己年仅二十年少言轻,果断出列举笏奏道:“陛下,微臣也想为陛下举荐东都留守,请陛下恩准。”
正在争执的关陇门阀代表与新兴权贵代表稍微安静了一下,看向陈丧良的目光也多少有些不屑,无不心说你这个黄毛小子跳出来插什么话?这样的人事大事,你有什么资格发言?隋炀帝也有些不满的看了陈应良一眼,然后还是顺口问道:“爱卿打算举荐何人担任东都留守?”
“启禀陛下,微臣举荐太府卿元文都、金紫光禄大夫段达、内史侍郎萧踽、光禄大夫裴仁基四人,共同出任东都留守,共同辅佐越王殿下镇守东都。”
陈丧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惹得满朝顿时大哗,被陈丧良点到名的大萧国舅和裴仁基更是双双大吃一惊,看向陈应良的脸色也全都无比惊诧——这两位爷当然也不是没有垂涎过东都留守这个重职,只可惜从来没有独当一面机会的裴仁基是资历严重不足,萧国舅则是除了资历不足外,更因为紧抱关陇门阀的大腿触怒姐夫,在隋炀帝的面前已经有些失宠,全都很有自知之明的退出了角逐,现在陈丧良却主动跑出来举荐他们也留守东都,萧国舅和裴仁基当然少不得万分惊奇。
“陈爱卿,你一口气举荐四位同僚出任东都留守?”隋炀帝也吃了一惊。
“陛下,正是如此。”陈应良点头,不等隋炀帝吩咐,马上就振振有辞的说道:“微臣认为,陛下任命四位留守辅佐越王殿下,有两利所在,第一利便是互相弥补不足,元太府与萧内史擅长治政,段大夫与裴大夫擅长治军,让他们四人联手辅佐越王殿下,既有主政之人,又有主军之人,互补不足,互相帮助,东都政事便可确保无虞。”
“第二利,微臣斗胆,觉得此举可以为陛下考较新人。”陈应良接着说道:“微臣向陛下举荐的四位前辈,都是对陛下忠心耿耿的朝廷栋梁之才,仅仅只是因为欠缺独当一面的机会,没能大展拳脚,为陛下分忧,为大隋造福。陛下若是让他们四人共同辅佐越王殿下留守东都,既可以⊥他们有机会各展所长,又可以乘机考验观察,看这四位前辈那一人更能担当大事,可以寄托重任。”
“还有一点。”陈应良又赶紧补充道:“东都洛阳,距离大兴西都,驿站快马只需一天多点时间,就可以把东都消息送抵大兴,陛下身在大兴,也可以做到随时对东都情况了如指掌,陛下任命四位前辈辅佐越王殿下,即使有所偏差,也可以随时纠正。这是微臣的一点愚见,万望陛下采纳。”
如果不考虑互相之间的争权夺利和推委扯皮,陈丧良这个主意其实绝对不算馊,历史上隋炀帝第三次巡游江都时,在没有心腹重臣可用的情况下,事实上也是任命了多名留守共同辅佐杨侗治理东都——然后就便宜了王世充,所以听了陈丧良的馊主意后,隋炀帝顿时就为之动心,暗道:“不错,是个好主意,既可以互相弥补不足,又可以⊥朕乘机考较新人,看看这几个臣子能否接卫爱卿和樊爱卿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