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2/3页)
的角色使亚马逊享受到了这种服务模式的经济优势,免去了亲自执行交易的麻烦。用你的软件和服务器换取服务费也许是最为有利可图的生意,eBay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范。
但事实证明,虚拟存货模式的大发展是一个“向下”而非“向上”的过程:也就是说,亚马逊的合作伙伴并非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小了。1999年,亚马逊开始用它的“市集(Marketplace)”工程为大大小小的所有商家提供服务,就此将店面服务模式拓展到了eBay的领地中。从专营店到单个人,任何规模的零售商和分销商都可以把自己的产品列在亚马逊上,与亚马逊自家仓库中的存货没有两样——而且顾客们购买这些产品与购买亚马逊的产品同样轻松。到2004年末,已经有超过10万个市集卖家加入了亚马逊,而且这些第三方商家的销售额占亚马逊总销售额的比重已经接近40%。
这种虚拟销售模式的兴起令传统存货模式的难题更为突出了。我们知道,一个像Best Buy这样的连锁零售商必须将它的产品(比如摄像机)分配到各个商店中,大致猜出哪里存在需求,需求能有多大。不用说,人和产品必须聚在同一个地方——需求和供给必须在商店的货架旁相遇。但这个零售商不可能总是猜对,至少一定程度上是这样。一旦猜错,供给就会失衡:在某些商店供不应求的同时,另外一些商店却出现了多余存货,既造成产品贬值,又白白挤占宝贵的空间。
在亚马逊市集工程的分散化存货方式下,产品仍然摆在全国各地的货架上,但是它们已经被编入统一的目录,列在同一个中心市场——亚马逊的网站。这样一来,只要顾客订购一样产品,持有存货的小商家就能直接包装和递送产品。像连锁零售商一样,亚马逊也能将集中化的供给和分散化的需求联络在一起,但它的模式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商店和顾客无须处于同一个地方。有点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分离反倒使供给与需求更有可能真正相联了。不管怎么说,就算供求匹配的效率没有提高,亚马逊毕竟不再负担任何成本了——多余存货只会在第三方卖家的货架上慢慢贬值。
随着这一工程的不断进步,亚马逊正在步步逼近,眼看就要彻底打破有形货架的专制地位。它不需要猜测哪个地方会存在需求,也不需要猜测这个需求会有多大。市集工程中的全部风险都转嫁给了一个小商家网络,这些小商家会根据自己的经济特征自行决定去经营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将在第9章里更详细地谈谈有形货架的专制问题。)
即需即存
虚拟和分散化存货是沿长尾前进的一种绝妙方式,但彻底摆脱有形存货甚至能让你更上一层楼。迈向这个经济天堂就是亚马逊的下一步行动。它准备创造一种新模式,让所有存货都以字节的形式存在,直到产品运送出门。
经营图书有一个大难题:有很多书一年下来也只能卖出一两册而已。对这样的书来说,就连10册的订单(更别说100册或1000册)也不敢指望。即使一本书在售出之前的存储成本(有可能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