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2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2章 (第2/3页)

前提赢得和平,则会保持长久的稳定与发展,不仅不会失去和平,而且还会使天下人心归服,安定统一。这是因为,基于仁义的和平,使人与人之间都以仁义道德相互对待,没有根本的利害沖突,人人忠诚谦让,仁爱正义。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让世界充满爱”,哪里还有什么战争的危机呢?

    应该认为,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

    我们今天不是也依然呼唤“让世界充满爱”,呼唤世界的长期稳定与和平吗?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

    所以,以仁义为前提的和平,在孟子的时代只能是一种理想。正如以仁义为前提的战争只能是一种理想一样。

    下一篇(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

    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原文」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

    「注释」

    ?乡道:向往道德。乡,同“向”,向往。?与国:盟国。

    「译文」

    孟子说:“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如今所说的好巨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从如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如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读解」

    所谓“今之事君者”的说法,显然是富国强兵的说法,而孟子所反对的,正是这种不行仁政而穷兵续武的搞法,所以他深恶痛绝地说:“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把那些自夸能富国强兵的人称为“民贼”。

    这里实际上就是“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之间的沖突。

    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既然如此,战国又有多少“义战”呢?所以,在孟子的时代,战争与仁义道德,至少在孟子的思想上是格格不入的。正因为这样,他才一贯反对靠战争,靠军事力量取胜的“霸道”,而主张靠政治,靠仁义道德吸引人,感化人的“王道”。这是仁义道德与“强兵”的沖突。

    至于“富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