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28章 (第1/3页)
这也就说明,儒家作为先进生产力统治汉朝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秦朝的焚书坑儒最终抵挡不住汉朝的仁爱治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将要来临。请看下集:七国之乱
=
40.七国伊始
更新时间2015-10-14 17:22:46 字数:2202
上一讲我们简单的介绍了七国之乱战前的准备,七国之乱就是刘邦的子孙互相攻伐的战役,但是这场战役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将汉朝的盛世召唤过来了,虽然对外政策还是那么的屈辱。
按照历史记载,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故又称七王之乱。但是为了和西晋中期的“八王之乱”区分开来,所以只好用“七国之乱”这个名字代替之。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这成为了整个事情的导火线,因为毕竟汉景帝是比这些诸侯国的国王年龄和资历都要小的一位君主,这位君主在一般的人的思维里面,是会继续自己父亲的决策,姑息纵容这些诸侯王们。很不幸,刘启属于二般的。
说起这个制度,后世命名为“郡国并行制”。这个制度起源于刘邦掌权的时代,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诸侯国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但是久而久之,刘邦发现异姓王中有人坐大,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刘邦驾崩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齐王刘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早有猜疑,刘肥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暗约野心勃勃的兄长齐哀王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刘襄继承帝位。刘襄应约起兵,杀死了反对他起兵的齐相召平,诈夺琅琊王刘泽兵,兼并琅琊国壮大实力,又进攻故济南郡(时为济川国)。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屯兵于荥阳防备,待机共伐诸吕。此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