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第2/3页)
权术镇压反动党派,将汉朝最后的六十年寿命拱手送给王莽和刘玄,导致了公元后的新朝建立。
御史大夫桑弘羊自恃功高为子弟求官被霍光拒绝,且二人的政治主张有严重分歧,因而桑弘羊怨恨霍光。刘弗陵的哥哥燕王刘旦,因为没有被立为皇帝,也心存怨恨。这三股势力叠加在一起,霍光的处境可想而知。所以这三股势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杀死霍光,废掉刘弗陵,由燕王承继大统。
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些人秉持着儒家的先进思想,他们的心中有一个计较:“国无长君,天无宁日。”可是他们忽略了两个地方,正是由于这两个地方,导致了这场变乱注定失败:
1.燕王的号召力不如戾太子刘据。刘据的贤德和仁慈让人们佩服,而燕王刘旦别说排行和资历不如刘据,就连才能都赶不上刘弗陵这位小弟弟。所以说立燕王这一个策略实非上策,但这又能怪谁呢,汉武帝自断后路,汉朝的国势回不到文景时代和汉武帝前期,所以这场变乱虽然有先进的党派领导,但是党派的精神领袖却被上一任皇帝杀害了,所以这些人只能选择一个次一点的精神领袖。
2.霍光掌握着军权,其他人掌握的只能算是政权或者经济大权,在冷兵器时代(中国的冷兵器时代:远古——1861年洋务运动以前)军队才是扛把子,霍光如果不掌握军权,后果就只能是粉身碎骨。所幸霍光这个时候还是忠臣,所以最终是霍光胜利了。所以说这场战斗的定义并非像历史书上说的是一场有预谋的叛乱。真实历史上,这场“叛乱”实际上是拥有先进思想的先进党派因为选错了旗帜,导致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大溃败。
再说,这件事情也不能只怨恨汉武帝,因为汉昭帝也是西汉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因为他太聪明了,一个王朝如果前后两代皇帝都太聪明,那么结果就只有短命而亡,这一点唐朝的第二和第三代领导集体是非常有发言权的。
好了,俱往矣,多说无益。再来看一下,这几股势力遇到的这位有才能的小皇帝,到底是如何破案的。始元六年(前81年),上官桀、燕王刘旦等人加紧了政变的准备工作。燕王刘旦将夺取帝位的赌注压在上官桀身上,前后派遣十多人,带了大批金银珠宝,贿赂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以求支持他夺取帝位。他们袭用“清君侧”的故伎,令人以燕王刘旦的名义上书昭帝,捏造说:“霍光正在检阅京都兵备,京都附近道路已经戒严;霍光将被匈奴扣留十九年的苏武召还京都,任为典属国,意欲借取匈奴兵力;霍光擅自调动所属兵力。所有这些,是为推翻昭帝,自立为帝。”并声称燕王刘旦为了防止奸臣变乱,要入朝宿卫。
当时制度,吏民上书言事,霍光以领尚书先看(实际上霍光是先行批阅),遇有不好的,可压下不报。上官桀只有等到霍光休假沐休时才能代替霍光处理奏章。于是上官桀趁霍光沐浴之机,将奏章送到昭帝手中,上官桀想通过昭帝把这事批复下来,而后再由他按照奏章内容来宣布霍光的“罪状”,由桑弘羊组织朝臣共同胁迫霍光退位。他们没有想到,当燕王刘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