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3/3页)
下无所事事加上又分到了意料之中的部门,因此大都是一种精神抖擞的样子,只有我,低头不语,似乎又一次遭受打击,同伴也在兴高采烈之余为我鸣不平,但都劝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先干着,再说。
工作之路,就将注定从《中国广播报》开始了,前途是什么?郁闷中的自己并没有太多设计,那一阵的北京天气,虽是盛夏的阳光灿烂,但在我心中,却一直阴云密布。
嗨,先上路吧!
初闻报香用上这个小标题似乎多少有些不妥,因为报香并不是这个时候才闻到的。
上大学四年的时间里,报纸是自己的精神食粮,更重要的,八十年代中后期,报纸的竞争虽没有现在这样激烈,但一些极有价值的文章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一个又一个带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和忧国忧民的记者名字被我们熟知。从某种角度说,他们成了我那时精神引导之一,并从他们的文章和忧国忧民之中,读到了舆论监督最初的味道和媒介要成为社会良知的最初感召。这其中,《中国青年报》居功至伟,很多记者的名字我张口就能说出来,甚至多年以后我和他们中的许多人见面时,我都还有着诚惶诚恐的尊敬感。这种尊敬主要来自于他们手下的一些文章,比如大兴安岭火灾后的《三色警告》,《西部大移民》等等,这些文章中的批判现实色彩和深藏其中的新闻人良知,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许正是这些文章,奠定了我今日做新闻人的严肃,虽然年龄和他们相差一些,但心灵该是相通的。
还有《人民日报》上的一些好的思考性文章和经济类文章,后来的《中华工商时报》新颖的版式风格都对自己这个新闻准专业人士产生过很大的冲击,这些报纸上一些优秀的文章也都被我在几年间细心地留下来,贴成几大本,成了珍贵的资料。
制作这些资料只是为了借鉴,但没有想到,一个出乎意料的安排,竟使我也成了广播电台的报纸人,当初的报纸情结竟奇迹般地在自己生命中上演。
缘份是有的,但要成为专业人士,重新补课还是必须的,当初在广播学院,虽是新闻专业,但偏重于广播电视,报纸还是陌生领域。这次走进了陌生领域,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先修炼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于是走进报社后的第一天,在看完了近来一段时间的《中国广播报》,对报纸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就上街买了一本人大出版社的《报纸编辑》,回来后临阵磨枪,了解了相关ABC 之后,开始了报纸生涯。
进了报社才知道,一切并不象我想像的那样糟糕。八个版面中,只有两个是节目表,余下的版面还是大有作为的。报社内其它人员,总的结构是年轻人少一些,因此作为年轻人,也该更多做些工作。反过来说,也能比其它部门的同龄人拥有更多机会。
报社内人手并不富裕,于是实习了一段时间以后,自己就成了负责一个版面的责任编辑,这也就意味着,我像一个年富力强的农民,终于拥有了一块自留地,种什么,怎么种,自己都将拥有很大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