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2/3页)
受到了伤害。
在整个八十年代,这种奥运情结在国人的心中难以解开。一起一落的两届奥运会又让中国体育界感受到自己承担着体育之外的诸种职责。在这段时间里,不会有人去发问:我们应当让体育去承载这么多的热望和职责吗?
进入九十年代,奥运这个字眼在中国人的心中又有了新的含义,我们不光要在赛场上扬我国威,还盼着自己能当一回主办国,分享一下奥运的荣光。申办奥运不只是想夺得举办权,还成了国家进步的助推器和世界是否接受我们的试金石。
正是在九十年代,从第一次申奥的失败到第二次申奥的平静,奥运情结慢慢被中国人解开,体育终于开始回归赛场,中国人的自信随着国力的增强已从更多的方面获得,中国人开始以更轻松的方式面对体育,这是我们在九十年代的收获。
但依然没人能忘得掉1993年那个举国不眠的申奥之夜。
直到今天,在很多的书籍和电视节目当中,通过一些经典照片和电视上的画面仍然能感受到那申奥一夜在中国人心中留下的重重痕迹。
1993年9 月23日,《东方时空》刚开播不到五个月,申奥这件大事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虽然远在蒙特卡罗的投标票表决现场直播,但国人的反映却应当以最快的速度来展现。《东方时空》作为CCTV全天第一个新闻栏目,,承担这个责任是必须的。但可怕的是,从凌晨两点宣布到早上7 :00播出,我们只有5 个小时的时间,这对一个新栏目来说是个挑战。
我们采用了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出动了十八套摄像机分散到北京火车站、北京大学、长城、首都机场、天安门、国家体委、军营等二十几个地点开始拍摄,而灯火通明的电视台内也拉开了阵势,节目领导全部出动,等着前方记者拿回素材进行编辑,一切都跟打仗一样。
我的任务是在台内和另外三位主持人一起,凌晨四点走进演播室,把或悲或喜的串联和评论讲给观众。
领导把写串联词的任务交给我,我自然不敢临时抱佛脚,也当然不会只准备申奥胜利这一个方案。我绞尽脑汁,写了风格完全不同的两个方案。一个成功时用,另一个失败时用。这两个方案内容不同,但有一种情感是共同的,那就是:“胜不骄,败不馁。
“凌晨两点,我们留守台内的人们聚集在办公室里,焦急地等待远方的最后决定。普遍的英语不好加上心中的高度紧张,使我们在萨马兰奇感谢北京的时候出了和国人一样的错误。瞬间,啤酒、饮料满天飞。我一会儿要进演播室的西装也被洒满了啤酒,欢快的同事还鼓励我,一会儿穿着带啤酒的西装去演播室,那多有喜庆气氛啊!
好梦不久就醒来,最终的结局是悉尼获胜。我相信在这一瞬间。整个中国都安静得怕人。所有的人都用沉默表示了自己的震惊,喜与悲的转换太过戏剧性,谁都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在心情快沉落到冰点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