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因地制宜 (第2/3页)
的兵户合起来就有六百户,为长期驱使十二姓蚕食蛮夷部族,又削弱十二姓打好了基础。
现在应该从南中抽身,把后续的事情交给十二姓、八都尉来处理。
朝廷坐享其成,在益州平原休养生息,为北伐大业做最后的休养。
如果效仿岭南,那益州就别想休养,会陷入战争泥沼中,物资根本无法积蓄。
这是马谡的意见,也是诸葛亮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岭南政策自有其特殊性,南中地区可没有三江流域,也没有田信那样的高机动、高效率平叛的战斗力。
没有第一时间为夏侯兰建立镇南将军幕府,并规划府兵驻屯区域,这就是南中实际问题与事前规划的不同。
十二姓,八都尉,已经很好的完成了内部均衡;没必要再设立一个集权的镇南将军府。
当代人这个兵府是很好的,有积极效果;可三四代以后,十二姓会因为这个集权的兵府产生凝聚力,统合为一后,自然而然的会对中枢发起挑战。
这个挑战的方式有很多,叛乱是最笨的一种,总之各种挑战都不是好事情。
诸葛亮始终在犹豫:“幼常应知孝先本意,孝先欲为千年之计,是想一劳永逸解决南中悬疑。”
说着起身踱步活动身体,诸葛亮甩动手臂,如果一人独处的话,兴许还会来一套田信教授的健身操。
马谡也是面有难色:“丞相,陈公欲毕功于一役,此心我等皆知。可借用陈公一句话,此事要因地制宜才对。岭南与南中不同,想来陈公也是可以理解的。今北方士民悬于水火之中,亟需解救,我等实无心力与南中周旋。”
“非是不敬陈公,有心无力而已。若是陈公不满,谡愿亲往陈公处说明因果,解开误会。”
诸葛亮来回踱步,自有考虑在:“幼常,我所虑非是孝先不快,而是怕他失望。交州新附,府库空虚,竭尽交州物力,才疏通鸟道,使夏侯将军神兵天降,南中各部无不臣服。”
南中这么快平定,是因为交州这里已经有了出兵南中的行动力。
南中的豪强、酋长们,不可能再向以前那样只考虑北面的益州,现在还要考虑了东南方向的交州兵。
两面被围,这给了南中豪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