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大楚风华! (第2/3页)
起了,可你我心里都清楚,搁真正的战场上,面对的还是燕人,其实还是不够看的。
这本兵书上就写着,围困囚敌,忌四方平正,可惜啊,老夫不是不晓得这般布置会显得很蠢,可这书里也说了,缺一面,得补,亦或者以少部精兵以拖延敌阵。
这些人马,都是靠着老夫的面子拉扯过来的,如今也就勉强维系住一个大军的架子。
哪边摆着少一些,燕人一冲下山,别说抵挡了,面对等量的燕人,他们压根就没一战的勇气,怕是早就崩逃了。
燕军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到底是谁最先说的?”
“回大人的话,没记错的话,应该是那位燕国的摄政王。”
“攻心之言啊,燕人又没三头六臂,但这话传久了,下面的人也还真信了。可惜了,我大楚本有希望借助梁地大捷扳回劣势的,可乾人又被那位摄政王硬生生地破了国都。
有时候,老夫也在想,国事如此的话,这接下来,又能如何?”
未等崔都使回答,
徐太守自嘲道:
“唯有尽力罢了。”
说完,
徐太守又将那本《郑子兵法》拿起来,翻阅起来,同时道:
“崔都使,劳您巡营了。”
“这您放心,现如今好歹是我军声势壮于燕军,倒不至于有溃兵什么的。”
“哈哈,这就好。”
徐太守继续看着书。
崔都使走到帐篷口,停下脚步,回头问道:
“大人,您觉得这本书写得如何?”
“细品下来,字字珠玑,回味无穷。”
“陛下曾问过定亲王爷,这本书写得如何。”
“哦,那定亲王爷如何回答?”
“王爷答,不知兵的人,会越看越觉得妙不可言。”
“哦,哈哈哈哈。”
徐谓长指了指崔都使,倒是丝毫不见其生气,反而感慨道:
“怕是山上的那个年轻娃娃,瞧见老夫这般的对手,也会感慨无趣乏味吧。”
随即,
徐谓长丢下了《郑子兵法》,拿起另一本册子,
道:
“那老夫就不看兵书了,看看诗,乾国文圣曾骂过那位摄政王,说他将诗文之道,给玩儿成了街头巷尾吹糖人的把戏。
其实,我最爱那位摄政王的那首满江红,爱的不是那句壮志饥餐燕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而是那句: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徐谓长看着崔都使,
问道;
“崔都使,你说我大楚,日后真能有那‘有朝一日’么?”
“也不怕您笑话,我还真不担心我大楚八百年江山社稷会亡。”
徐谓长点点头,道:
“晋国也是这般想的。”
“得,卑职还是去巡营吧,这跟您是没法聊了。”
崔都使走出了帐篷,
徐谓长的目光,则看向了茶几上的烛火。
崔都使出去时,忘记将帐篷帘子收回去,恰好外头刮风进来,吹得烛焰开始不停摇晃,近有熄灭之势。
徐谓长下意识地伸手想要挡住这风以保住烛焰,
可这吹进来的风在这帐篷内是打着旋儿的,
一下子,
烛火熄了,
唯有帐篷中央的那个小炭盆,还在不时散发着红光。
“唉……”
徐谓长发出一声叹息,
随手拿起茶几旁的一本书,起身,走到火盆边,引燃,再转身走回茶几前,用燃着的书,将烛火重新给点起。
书在燃烧,纸灰不停落下;
徐谓长伸手,摸了摸茶几上积落的灰,
笑道;
“自古以来,哪有万代不断之国?又哪有万古一系之氏?
当年大夏雄壮,今又何在?
千百年后,
日月更迭,星辰交替,山河变换,
所能遗存的,
怕是只有楚服之华美,楚发之飘逸,楚音之优雅……”
徐谓长将这本烧了一大半书,
直接丢入了炭盆之中。
“衣服是人穿的,发式是人留的,音律是人唱的敲的。
总得有人做些什么,
才能让后世人,闲暇时有那个兴致去翻翻看看不是?”
……
“闲暇时,翻翻看看就是了,也不用死记硬背。”
天天对覃小勇说道。
经过询问,天天终于知道,这对兄弟和自己还有“馒头情谊”,外加他们俩还发现了僧道们掩藏在这里的军械库。
故而,天天愿意对覃小勇多说一些。
因为他爹在很早时就对他说过,这部兵书,看看也就看看了,要想学会打仗,得自己亲自去看,看一个骑士一天得吃多少粮食,战马得消耗多少草料,看后勤的押运民夫他们推一车粮食到多少里外得需要几日,他们又要吃掉推车上的多少粮食……
“多看看你身边的人是怎么做的,多看看那些老卒们是怎么做的,这些,比书上来的,更有用。”
“谢……谢谢副帅。”覃小勇很是激动。
“嗯。”
天天准备离开这里继续巡视了,却看见覃小勇主动将他的肩膀送了过来,还微微蹲了蹲。
唔……
天天只能学他父亲的样子,在覃小勇肩膀上拍了拍。
覃小勇的脸,因激动而呈现出潮红。
天天笑了笑,转身去下一处位置巡视。
这一晚,
双方相安无事。
确切地说,山上的燕军除了少部分放哨的外,都睡了一个好觉。
山下的楚军,则一直提防着燕军趁着夜色袭营,警戒了大半夜,然后又觉得天蒙蒙亮时,是人最放松的时刻,很多将校们过来用鞭子抽打士卒让他们在这最危险的时刻保持清醒;
可惜,
山上的燕军压根就没偷袭的意思。
上午时,
埋锅造饭的烟火,明目张胆地升空,燕人开始吃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