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投石问路 第九章 残酷现状(第二更) (第2/3页)
半到二斤地口粮。为此。日本政府还向帝国“申请”。希望能够将每月援助地粮食提高到三万吨。
对于这个“些小”地要求。帝国很快就做出了答复。
每月向日本提供地粮食援助提高到了四万吨。只是日本人必须“用劳动换粮食”。参加劳动地日本人每月可以领到五十五斤到七十斤粮食。以及相应地猪肉、食油、蔬菜、甚至极为奢侈地水果。相反。不参加劳动地日本人每月只能领到十五斤地粮食。
当然,光有制度,没有劳动岗位是不成的。
在推行这一制度的同时,帝国也开始帮助日本重建经济。
从六月份开始,帝国就逐渐将一些次要军品物资的生产转移到日本。最主要的就是军服、棉被、纱布等纺织品。随后。帝国开始向日本订购钢铁、化工产品等商品。为了尽快把日本的劳动力利用起来,帝国海军与6战队都盯上了日本的造船厂,以及数十万具有娴熟劳动技艺的造船工人。
从严格地意义上讲,帝国是在“牟取战争利益”。
不说别的,一个技术熟练的劳动工人,在日本的“价值”仅仅是一个月七十斤大米,五斤猪肉,半斤食油,以及十斤蔬菜。这些生活物资加起来,再算上运费,其总价值都不到三金元。相反,在帝国国内,一个熟练产业工人的“价值”至少是每个月八金元,如果算上各项福利,总价值过了十金元。
也就是说,帝国用在国内聘请一个工人的价格可以在日本雇佣三到四个工人。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不劳动力价值。以当时的情况。即便帝国在战争期间大规模的扩大工业产能。因为基础建设有一个周期,而且这个周期往往比较漫长。且基础建设地投入不能太高,不然会在短期内对工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帝国要想扩大重工业,军事工业,以及相关各项工业的产能,需要更多的工厂。
在帝国兴建这些工厂不是不可能,而是难以立即见效。
相反,日本则有比较完善的工业设施。虽然很多工厂都毁于战火,但是日本有足够多的熟练工人,而且都是渴望得到劳动机会,以获得养家糊口的生活物资,劳动积极性非常高的工人。
如此一来,这些人力资源就是帝国战胜日本之后获得的第一个好处。
在去舰队临时司令部的路上,白佑彬见到地一切都说明了当时日本地情况。
港区是用铁丝网与高压电线包围起来的,而且每隔五十米就有一座架设着机关枪,并且有三名6战队员站岗地了望塔。进入港区的道路有三条,每个入口处都设有检查岗哨,并且建有机枪堡垒。显然,除了帝**人,以及得到特别批准的日本人之外,任何人都不能随意进出。
在经过第一个出口的时候,白佑彬看到了很多聚集在外面的日本人。
大部分都是壮年男性,只是很多都有伤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三十岁以下的妇女,以及一些看上去约莫十五六岁的半大孩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