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四十五章 巨舰末路(第二更) (第2/3页)
之后。只大修过二次。且受损程度都不是很严重。最终都挺了过来。并且在大修之后重新焕青春。
只是。在面对一批批新锐地快战列舰时。“提尔皮茨”号已不再强大了。
在向美军舰队突击的时候,“提尔皮茨”号一直在“俾斯麦”号的右后方,其舰方向上的四门主炮一直以每一分半钟一轮的度向美军战列舰投掷穿甲弹。当然,炮击效果很不理想,一是度太快,二是航向并不稳定。
可以说,“俾斯麦”级战列舰本身就不是用于快交战的战列舰。
其相对糟糕的适航性能,使其在高航行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埋现象,从而导致战舰的纵摇频率过大,使炮击准确性大大降低。
其实,这也正是快战列舰与条约型战列舰的主要区别。
大部分条约型战列舰的最快度都能达到三十节左右,有的甚至比后来出现的快战列舰还要快一点。可是,大部分条约型战列舰只有当航控制在十到十四节之间的时候,才能使炮击命中率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相反,快战列舰不但度快,而且可以在相对较高的航下进行炮战,比如第一代快战列舰的交战航可以达到十六节,第二代就提高到了十八节级与“衣阿华”级的时候,甚至可以在二十节的时候保持相对较高的炮击命中率。简单的说,快战列舰可以在相对较高的航下保持航行的稳定性,而这是几乎所有条约型战列舰都不具备的能力。
“俾斯麦”号左转之后,“提尔皮茨”号立即成为了重点炮击对象。
,“提尔皮茨”号与美军战列线的距离仅有一万四千美军炮火的转移度非常快,“俾斯麦”号在一点四十分左右转向,一点四十二分的时候,第一批炮弹就落在了“提尔皮茨”号附近。
仍然是毫无悬念的八对一。
也许,“提尔皮茨”号与“俾斯麦”号最大的差别是,该舰有一名相对理智的舰长。
在现情况不对劲之后,“提尔皮茨”号也立即左转,并且进行了高强度的战术机动,以干扰美军的炮击。
问题是,战术机动在很多时候只对光学观瞄设备有效,对雷达无效。
在由雷达指挥火炮的时候,炮战基本上就是一场“概率战”。
火控雷达能够测出目标的航向、航(帝国海军的第五代火控雷达甚至能够测出敌舰的转向角度,以及加度),然后由弹道计算机计算出炮击参数。此时的炮击参数是一个相对数据,并不是光学观瞄设备提供的那种精确瞄准数据,所以炮击是针对某一片海域,而不是某一个目标的。如此一来,只要挨打对象在炮击范围之内,就很难避开所有的炮弹,战术机动产生的效果也不会很明显。
打到这个地步,“提尔皮茨”号最佳的选择就是撤退。
问题是,美军舰队根本没有给“提尔皮茨”号撤退的机会。
一点四十七分尔皮茨”号刚刚转过九十度的情况下,一枚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就击中了该舰舰体右侧距离舰大概三分之一舰长处。
万幸的是,炮弹的入射角太大了,在打穿了露天甲板与穹甲之后,并没有向下行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