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52章 (第1/3页)
而在六
八年以前,德国人对自己历史的态度,和今天的日本人差不多:回避、躲闪。六八
年,年轻一代起而反抗旧有的制度和价值,德国才逐渐地走上反省和自我批判的道
路。到八十年代,对纳粹历史的全盘否定和批判遂成为盖棺论定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在自我批判和否定成为绝对标准的同时,一个新的禁忌Tabu也形成了——就是
对纳粹主义的任何同情或谅解。活过纳粹时期的父母绝口不提自己的过去,在学校
里被教过“万恶的纳粹”的子女也不愿、或不忍,追问上一代的过去。一种集体罪
恶感这个禁忌,到九十年代还像一个发炎的肿处,碰不得,一碰就起全身痉挛。
这个发炎的肿块是德国特有的历史包袱,使德国人特别显得紧张。在任何国家,
甚至包括犹太势力强大的美国,你都可以想象在一个社交场合上,某个大嘴巴开始
讲犹太人的笑话,以取得哄然一笑的效果。在德国,别说不容易找到这么一个大嘴
巴,就是找到了,笑话出口之后,他看见的可能是一张一张铁青的脸。
这个历史包袱,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是太重了一点,所以才有科尔总理的名言:
“后生者无罪”,为下一代减轻负担。可是他没有办法防止人去触犯那个禁忌——
那个禁忌目标也太大了。
失业的、失学的、没有家庭温暖的、心里朦胧着反抗冲动的少年和青年,找寻
发泄的目标。他怎么样可以轰轰烈烈地干一下,让全世界为他震动?有什么东西,
在这个社会里,是绝对绝对碰不得的,一碰就要天崩地裂?答案太清楚了。在德国,
强奸、放火、杀人、抢劫,和任何其他社会一样,都只是一般社会新闻,连乱伦、
杀父杀母,都只是犯罪学家和社会学者关怀的小领域。在这个国家,只有一件事能
造成轰轰烈烈的效果:那就是杀人,而且必须是杀外国人。
只要杀的是外国人,肯定上的是第一版头条新闻,而且不只是国内新闻的焦点,
也是国际媒体的宠儿:街头巷尾,莫不谈论,举国为之震动。
牵涉到排外事件的德国人,百分之七十是二十一岁以下的青少年。这些青少年,
和极左的赤军不同,没有组织的带领也没有政治理念的支持。他们多半来自低收入
阶层,失业,失学,酗酒。去年纵火杀人的十九岁青年拉尔斯,来自一个破碎的家
庭,母亲在他九岁那年自杀死亡,他就在扶养中心长大,一向是个问题儿童。五月
犯案的是十六岁的克里斯强,没有父亲,母亲常换伴侣。他解释自己恨外国人的动
因:母亲从前有个情人,他很喜欢。那个人经营的加油站有次被人抢了,据说是被
外国人抢了。克里斯强被警方逮捕时,烂醉如泥,不省人事。
看德国的排外风潮,必须有这么一个历史焦距:在对纳粹历史进行自我批判的
过程中,德国文化形成了一个绝对的禁忌。对禁忌挑战,不管是理性的或盲目的,
其实是青少年阶层的特色。九十年代由青少年主导的反外风潮,究竟有多少是属于
法西斯理念的推动?有多少是属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