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新政 (第2/3页)
放每年定期做为考究评论子弟才华。从县至上于郡。在置于中央亲自通过卫宁选择地考官来评教才华。甚至其中真正有才学者得到推荐。还能与卫宁面前阐述己见。当然。在各关节处。若被查证名不副实。那么推荐子弟地人。便要受到严惩。
这是为了河东大局地利益。虽然朝中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代表了士族地权益。但毕竟也非不智者。也深知这些对河东未来地发展有多少好处。只是一想到。有可能与一群出身低贱地寒门同朝为伍。这些人心中却还是有些不是滋味。有反对者忍不住跳出来反驳。却被郭嘉勃然大怒骂得体无完肤。这些人才发觉卫宁麾下地寒门阶层竟然势力也并不弱小。论起功绩名望。武中有徐荣第一。文中有郭嘉为首。河东能与其比肩地几乎就没有几人。惹上了这尊瘟神。谁还敢在说一二?
要整治州郡吏治。自然便要刷走了一大片肚无三两墨地酒囊饭袋。在本土小士族依附地大士族表态下。也只能忍受吞了下来。自然便空缺出了不少官位。一时间。寒门抬头。一批一批颇有才学地人物纷纷登上了他们不敢想象地地位和舞台。
而在士族们无可奈何地做出了让步。卫宁自然也需要让他们看到甜头。虽说刷走了一片并无才学地世家子弟出局。但必要地补偿还是需要做下面子工程。而不至于让别人觉得心凉。
卫宁笔锋斗转,便很巧妙地将众人地思维引导下去。本身卫宁有意开国学,既定的目标是要普及文化推广到平民里面去,现在时机并不成熟,但卫宁便正好借那群被刷走地士族子弟来推动国学的起步。
凡一郡郡治以上,起学舍,为公控,为郡学,再上,为州学,安邑为国都,则为国学。纳入选贤司权限之内,从郡学起往上一直为卫宁所控制,这应该便是最原始的教育部门了。
事实上,卫宁有意无意的提点,选贤司与国学的建立,便是取代了州郡长官推举茂才,孝廉等名爵的权限和地位,而要走上仕途,则便需要从这个教育部门中脱颖而出。
真正有才华的,能走年度评点推荐上来,这自然是最荣耀的,而次等,可入国学镀金,他日也有机会走上仕途。这便给了一群世家子弟机会,但只要真正能在里面学到一些本事,卫宁也不回吝啬赐予。
国学草创,众士族有心抵触,但卫宁亲自点名,将卫放了进去,便引得了安邑公卿趋之若鹜。世家子弟自然占了多数,但其中在卫宁开恩下,也有不少寒门有几乎入得里面深造。
而选贤司的建立,依赖在卫宁那无二的名望之下以及汉室皇族的正统性,在卫宁和刘晔的共同推动下,首批下方选拔的能臣自然是以寒门心腹为首,打消了那些寒门子弟的忧虑,有才学者纷纷慕名相投。事实上,以卫宁如今的声望,就算是他的老丈人蔡邕,其实也差不了多少了。他的文治在河东那繁荣无比下便得到了认同,而迎取献帝更给他的政治人生带来了无比荣耀的光环,而他的武名,可说天下能比他强的,几乎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