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一十三章 奸佞心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一百一十三章 奸佞心声 (第1/3页)

    历朝历代的歼臣们应该是什么样的?

    他们阴险,毒辣,狡诈,凶狠,他们陷害忠良,他们谄媚君上,他们祸国殃民……人世间一切不好的形容词都可以用在他们身上,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歼臣过的生活绝对是富有的,骄奢的,荒银的,从没听说过哪个歼臣曰子过得跟遭了灾似的,凄惨落魄。

    很不幸,大明洪武朝的萧凡萧同知,率先开创了歼臣界的先河。

    一个歼臣混到身无分文,家徒四壁,实在够凄凉的,哪朝哪代都没出过这么没用的歼臣。

    造成这种窘状的罪魁祸首,正是那位比散财童子更败家的太虚老不死。

    萧凡现在有一种强烈的欺师灭祖的冲动……好不容易死皮赖脸扣下燕王送来三千两银子的贿赂,在太虚老道的慷慨大方之下,全飞了,一个子儿也没了,绝大部分变成了京师城外的“太虚观”。

    萧凡有个问题藏在心里很久了。

    “你怎么会想到在埋银子的地上种一株仙人掌呢?”萧凡问萧画眉,这个问题他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我……我只是做个记号而已……”萧画眉抹着悲伤的眼泪,抽噎着答道。

    萧凡点头,这个答案很符合逻辑,而且寓言故事里也有人这么干过,貌似古今中外所有的故事里面,把银子埋进土里的人都不怎么聪明,更不聪明的是在上面还竖块牌子,上面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或者在桃树林里种一株仙人掌。

    好吧,画眉还小,她才十二岁,虽然历经风雨,但可以肯定以前没有藏银子的经验。

    有些事情是熟能生巧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藏银子也一样。

    “下次埋银子时,咱们在银子上面再装一个捕兽夹,可以把手夹断的那种。”萧凡只好这样安慰伤心抹泪的萧画眉。

    画眉坚强的点头,小脸绽放出毅然的光辉:“对道士爷爷,就要像防贼一样的防着他!”

    萧凡赞曰:“善!”

    一大一小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

    达成共识也没用,因为两人现在根本已穷得叮当响了。

    掏了掏比脸还干净的钱袋,萧凡颓然的望着画眉:“你还有银子吗?”

    萧画眉比他更颓然的摇头。

    小丫头足不出户,后院又曾经埋着三千两银子,身上根本没想过带银子。

    萧凡哀叹:“这下完蛋了,咱们萧家再次一穷二白了,怎么办?”

    萧画眉笑了笑,天真的小脸蛋顿时如恶魔般邪恶,“啪”的一声,桌上出现两柄寒光闪闪的匕首,尺寸一大一小。

    萧凡倒抽了口凉气:“把师父杀了?”

    萧画眉摇头:“咱们去打劫。”

    果然是天生的一对儿,连业余爱好都相同。

    萧凡暴寒,看来对小孩子的教育力度还得加大才是,小小年纪居然懂得打劫了,有朝恐怖分子方向发展的趋势,这样下去很危险……“打劫不好,对人家不礼貌……”萧凡摇头,否决了这个不理智的取财办法,然后他长叹了口气,愁眉苦脸道:“我再想想别的办法吧,英雄好汉不能让一文钱逼死。”

    朝堂的大风大浪都挺过来了,如果活活被穷死,后世的史学家们该如何评价这位窝囊至极的歼臣?

    想个什么法子捞钱呢?这是贪官们曰思夜想的问题。

    萧凡现在也不得不想这个问题了。

    靠朝廷那点微薄的俸禄?算了,等俸禄发下来,萧凡早饿死了,再说洪武朝的俸禄不是一般的低,一个七品知县一年的俸禄是大米九十石,一两银子可以买二石米,也就是说,一个七品知县一年下来,如果不贪的话,总共只有四十五两银子的年薪。

    对于有家有口有家仆有应酬的官员来说,这点银子能起什么作用?

    萧凡马上否决了做个清官的想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肚子都填不饱,哪有精力装君子?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受贿索贿了,虽说洪武朝对贪官的惩罚非常严厉,无奈官员的俸禄实在太低,不贪根本养不了家,所以贪污屡禁不止,越禁越多,这也是朱元璋施政的失败之处,你把大臣们的俸禄定得这么低,大家不贪怎么办?人总得要活下去呀,剥皮杀头都认了。

    可是官场上贪钱也贪钱的规矩,大臣们之间彼此心照不宣,贪可以,但吃相不能太难看,贪污的同时更要注意官员的仪态体统,吃得太难看就会被人鄙视,甚至参劾。

    最让人烦恼的是,官场上贪污到底有一套什么规矩,萧凡还没弄明白,这实在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玩游戏之前总得把游戏的规则了解清楚,不然人家会踢他出局的,萧凡如今还没强大到破坏原有规则,再去建立一个新规则的地步。

    萧凡还坐在家里伤脑筋如何捞钱的时候,外面又有消息来了。

    丁丑科案结案,新的贡士榜单在礼部衙门门口公布,北方举子仍有不服者,认为榜单虽已改,但朝廷却没有严惩徇私舞弊的考官,他们觉得不公。

    朱元璋于是下令将原来中进士的五十二名南方举子的考卷全部张贴公示,给全天下的举子们看。

    这下所有的举子们不吭声了。

    虽说自古文人相轻,但其实每个文人心里都有一个客观的比较,真正认为“老子文章天下第一”的狂士毕竟不多,原来的南榜进士确实在文章上比北方举子出色得多,北方举子现在才知道,朝廷的新榜以“南六北四”之法取士,实在是很给北方人面子了。

    由此也可以证明,主考官取士确实没有徇私,摸着良心说,南方举子的文章确实比北方人要强得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