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徐光启(二) (第2/3页)
寒冷的北方栽种,想以此类缓解北方的灾害,可以说,为国为民,艹碎了心。
试想一下,一个进士,不去追逐官场上的名利,而是静下心来,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专心的种番薯,改良番薯的品种,这种情怀和精神,实在让人佩服。
“徐师傅忠心爱国,实在是让朕觉得佩服。”杨改革也不知道该用什么话来称赞徐光启了。自己一心想挽救这大明朝,需要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帮助自己,这徐光启,明显就是一位值得信耐的“同志”。既然是自己人,废话也就不多说了,不看广告看疗效。
“朕也知道这番薯是对抗天灾的不二法宝,却没有什么有效的推广法子,想那些地主们不会因为番薯产量高就改种番薯,种粮食远比种番薯划得来,就算是干旱,损失一些收成,但是,平民百姓依然首先要交足了地租、赋税,所以,干旱,对地主们来说,影响甚微,他们对种番薯的积极姓,可能不会太高,平民老百姓也会因为粮食价高,而种粮食,即使是天灾,也得种粮食,否则,种番薯,连地租,赋税都交不上,如此,怎么让番薯推广出去呢?徐师傅可有办法?”
用番薯对抗干旱,这个事,杨改革没想一百次,也想过八十次了。却没有什么具体的好办法。杨改革考虑过,这明朝末年,土地兼并相当的严重,地主阶级们,不会因为番薯产量高,能对抗干旱就会种番薯的,对他们来说,再干旱,再灾荒,他们不过少收一点粮食而已,绝不可能饿肚子,而这粮价,是节节高,种粮食,远比种番薯划得来。种番薯,那只可能是平民老百姓利用田间地头种一些,所以,规模,绝对不可能是大规模的,只会是小规模,所以,要靠番薯对抗天灾,思路是好的,但经济上却算不过来帐,却不怎么行得通。杨改革为这个事,伤透了脑筋,一直没有什么好办法。
徐光启听崇祯皇帝这样一说,坐在那里沉思起来,半天,才道:“启禀陛下,看来臣是想得太简单了,以为有了这对抗干旱的法宝,必定能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却没想到,这推广下去,也是难事啊!”
徐光启长长的叹了一口气,神情萎靡了不少,看来崇祯说的推广难问题,确实是个问题,徐光启自己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