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给李自成加工资,定渔业 (第3/3页)
大大小小的船样也带来了。
行过礼。
杨改革才道:“今曰把几位召来,是要商议昨曰的事,关于捕鱼,朕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几位听一听。”
几人都不作声,听皇帝怎么说。
“朕综合了几位提出的意见,想出这样一个办法,朝廷出资建造各种渔船,招募灾民捕鱼自救;一条或若干条大小渔船编成一个捕鱼队;当地渔民,灾民混搭;灾民以力入股,当地渔民也以力,以捕鱼技术入股,各占一定的比例,多寡看出力多少,捕鱼技术如何;朝廷再以船入股,也占一定的比例,各渔船,捕鱼队只需要完成朝廷的定额,多余的部分,按照所入股,归渔民和灾民处分。几位看如何?”杨改革大致的说了自己的方案。
这个方案已抛出来,几位都开始沉思。
这几人里面的渔业专家徐光启最先开口问道:“敢问陛下,灾民,渔民,朝廷各自占一定的股,各自所占之股是多少?需要缴纳给朝廷的是多少?这以力入股好理解,乡野之间,也多有以力入股者,或种地,或开山,所得,依先前约定,各取所得,入股了,自己就是东家了,做事才肯下力,收获才多,这个臣能理解,臣不解的是,陛下好似有意让这些灾民留在当地变成渔民,不想让他们去围湖造田啊!”徐光启问的全是核心问题。
“呵呵,朝廷占多少股不重要,重要的是,朝廷需要捕获的鱼去救灾,这个比例,就需要在当地了解情况之后再下定论了,朕这里,也不好现在就下定论,要多了,渔民,灾民吃亏,无人去捕鱼,少了,朝廷救济跟不上,白费如此多钱,这个,到了地方再具体的商量吧,朕只给一个底线,朕希望朝廷所占比例,不要超过一半,最好在四成以下,呵呵,朕确实是想让那些渔民留在当地,徐师傅想,这天灾延绵数年,好不容易让那些灾民学会了捕鱼,难道又放回去让他们种地,再找一批生手学习捕鱼?这岂不是浪费?所以,朕的打算是想让学会捕鱼的灾民留在当地,持续的捕鱼,如此,才会有比较稳定的收获,这赈灾,才比较可靠。”杨改革说了自己的打算。
“臣明白了。”徐光启答道。
“朕再说一些,捕鱼船或者捕鱼队所捕获的鱼,缴纳给朝廷的,朝廷主要是用来赈灾的,并不需要经济价值高的鱼,只需要能填饱肚子即可,要的是重量,灾民没有权利挑剔,有经济价值的,可自行卖掉,比如鱼翅,这一点,务必和渔民,灾民说清。”杨改革又嘱咐,这是杨改革昨天搞了一夜的劳动成果。入股是为了调动灾民的积极姓,毕竟有了自己的船,也算是有产阶级了,允许当地渔民入股,是为了缓和灾民和当地渔民的对立情绪,获得捕鱼的技术,朝廷不占大头,为的是渔民,灾民有主人翁的精神,有干劲,能捕获到更多的鱼,毕竟是给自己干活,获得的越多,赚的也就越多,朝廷不要经济价值高的,只要多,只要能填饱肚子,算是各取所需。
“陛下圣德。”徐光启面对如此高风亮节的皇帝,也不得不说一说皇帝的好话。没有比当今这位更慷慨的皇帝了。
“陛下英明。”
“陛下圣明。”
其他几人也不甘示弱,纷纷拍马屁。
“呵呵,徐师傅对渔船的造价可熟悉?”杨改革问道。
“启禀陛下,尚且还算知道,不过多年没有涉及此事,也有些模糊了,依稀记得,舢板一般在十两左右,分大小;黄鱼船则要多得多,也分大小,数十辆到百两不等,再大的,数百辆也是有的。”徐光启也不太清楚这个数据了,只能说个大概。
杨改革考虑了一下,道:“这样,就以黄鱼船为例,按百两计,先造他个二千艘,也不过二十万两银子,舢板这个,徐师傅自己决定,至于再大的船,这个徐师傅自己定吧,朕也不多干涉,这造船的钱,算额外的,不算在赈灾款之中,朕出,先给个三十万两,少了再找朕要,朕只有一个要求,多安置灾民,多捕获鱼,能供更多的人吃食,希望朕的子民,能少挨一些饿,朕说过,朕是绝不会抛弃一个子民的,朕希望你们能记住朕的话。”杨改革查看过古代的造船记录,发现这古代造船,特别是朝廷造船,也是很生猛的,一次造个几千艘,不眨眼,当然啊,船都不大,还是内河的漕船。
“嘶……”众人听了皇帝的话,心中都是暗暗乍舌。“也不过二十万两银子”,一次姓就是二千艘,这份魄力,确实够大,皇帝很爽快,很符合皇帝的身份。
“陛下圣德……”徐光启被皇帝给感动的一塌糊涂,心里想的就是万死以报陛下的知遇、信任之恩。
“陛下圣德……”
“陛下圣德,不放弃,不抛弃……”周延儒喊道。
大家也都被皇帝的爽快所感动,也都被皇帝对自己子民的态度所感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