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章 (第3/3页)

中,丁玲被扣上了“反党”、“右派”等帽子,遭受了不公正的批判。

      1979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关方面遵照中央的政策指示,摘除了强加在丁玲头上的种种帽子。

      可是,有关丁玲在历史上仍有政治污点的阴风,总是还在某些阴暗的角落里吹散着。

      其实,这事中央早有结论。

      有一次,她曾与人谈起此事。她说,1940年,她找过毛主席,责问康生有什么根据说她是“叛徒”,并要求党中央审查她在南京的那段历史、给她做出书面结论。毛泽东听完丁玲的陈述对他说,我相信你是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可是要作书面结论,你得找中央组织部长陈云同志。于是丁玲找了陈云,对这一段历史做了详细的汇报,写了书面材料。经过中央组织部认真审查,给丁玲做了实事求是的正确结论,认为了玲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并且把这十书面结论放进丁玲的档案。

      从那以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后的“左”倾失误和十年动乱的长达44年的严峻考验。

      1984年8月1日,中央组织部颁发文件,再次肯定1940年延安时期中央组织部对丁玲历史审查结论的正确和有效,重申了玲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有贡献的共产党员。

      尽管经历了曲折,丁玲对毛泽东仍怀有很深的感情。

      1980年后,她在答外国驻北京记者提问时,有记者问:“对毛主席的看法,与过去30年的看法相比有无变化?”她回答说:“去年我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再版前言中写道:我写书时像一个战士喊着毛主席冲向战场。后来有人问我,你现在是否还有这种感情,我说,毛主席是伟大的。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

      〇三 毛泽东和鲁迅之间的忠诚联系者——毛泽东与冯雪峰

      毛泽东在他的著作、讲话、报告和一些书信中,多次谈到鲁迅和鲁迅著作,并对鲁迅在中国革命和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作过很高的评价,他们虽然相知相契,但两位伟人却终生未能相见。

      还在30年代,毛泽东曾遗憾地对冯雪峰说:“‘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见过鲁迅。”幸而毛泽东通过冯雪峰,了解了许多鲁迅的情况。

      由于冯雪峰的特殊身份,使他成为毛泽东与鲁迅之间的忠诚联系者,在这两位伟人之间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沟通工作,起到了任何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

      冯雪峰,原名福春,笔名画室、洛扬等。1903年生于浙江省义乌县南乡神坛村。早年因与同学潘漠华、汪静之、应修人以“湖畔诗社”名义,出版诗集《湖畔》而闻名于现代诗坛。1927年6月,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李大钊惨遭杀害的白色恐怖形势下,冯雪峰继承先烈遗志,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经柔石介绍与鲁迅交往,从此成为鲁迅后朗斗争生活的忠诚学生和亲密战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