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第2/3页)
不知从何讲起。除了谢谢你们的文章之外,我还想多知道一点,如果可能的话,今天下午或傍晚拟请你们来我处一叙,不知是否可以?
敬礼!
毛泽东
七月一日早
下午,丁玲、欧阳山应邀来到枣园毛泽东的住处,毛泽东鼓励他们说:“我一口气看完你们的作品,很高兴。这是你们写工农兵的开始,希望你们继续写下去,为你们走上新的文学道路而庆祝。”
傍晚,毛泽东请他们俩吃了饭。明日初升,他们才策马出来。欧阳山喝了不少酒,敞开衣襟,让习风吹拂。他们还沉浸在刚才的回忆中。毛泽东雍容大方、温和典雅的仪态,以及他在款款漫步中的音容笑语,都铭刻在他们的记忆里。
后来欧阳山在《想起毛泽东同志这封信》文章中说:“《活在新社会里》这篇特写是我1941年到延安以后,第一次接触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社会、新生活、新的主人翁工农兵群众,同时又是第一次试用某种文学样式描写、表现和反映他们。可以说,这是我初次投身到火热的新斗争生活中的一种学步,一种练习,一种尝试。尽管作品不成熟,很单薄,但毕竟是走在这条大路上。是否恰恰在这一点上,也仅仅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同志就分出他宝贵的精力的一部分,来对它加以肯定,支持和鼓励呢?我想,这有可能比较接近他的本意。”
一七 文学是点,社会科学是面——毛泽东与舒群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舒群从五台山奔赴延安的途中,从被日寇炸毁的废墟中拣得莎土比亚的《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仲夏夜之梦》4册名著和《石索》、《三希堂残帖》各两卷,他如获至宝,欣喜若狂,立即带在身旁。
行军途中,朱德总司令曾多次通令轻装,他始终爱不释手,宁肯将别的物品丢掉,也舍不得“轻装”这些“珍宝”。
后来辗转到了延安,经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秘书长朱光引见,舒群终于见到了他昼思夜想的毛泽东。
毛泽东爱才如命,虽与青年作家萍水相逢,却似敌人邂逅,竭诚欢迎,殷勤款待。一瞬间,舒群为之感动,不禁爆发激情,将挎包内未曾释手的那4册名著、两卷字帖,竟一股脑地掏了出来,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喜出望外,连连称好,哪料一旁的朱光手疾眼快,一把将莎翁的4册名著夺了过去。于是两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舒群手足无措,连忙调停,结局是平分秋色,朱光强行夺走了《奥赛罗》、《李尔王》,和《石索》碑帖。
毛泽东也从此认识了这位慷慨送书的青年作家舒群。
1942年初,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党中央决定对《解放日报》实行改版,“由不完全的党报变成完全的党报。”副刊是《解放日报》重要的版面之一。它起着繁荣文艺创作、交流学术思想、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向广大军民传播知识的重大作用,因此受到毛泽东的极大关注。在报纸改版过程中,毛泽东亲自指导,躬身实践,对副刊也作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